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3 爱之颂(十三1~13)
  保罗说“最妙的道”,就是爱之道,展开了一篇超卓独特的经文,又优美又有力。Adolf
Harnack 说这一章是保罗笔下“最伟大,最强有力,最深入的一章”(Robertson 和 Plummer 引用)。这话大概没有甚么人敢置评的了。有人以为这一章是离题的话,其实不然,乃是“保罗论证中必须的一段”(布鲁斯,p.117)。他还未说完“恩赐”这题目,下面一章还有话继续说,不过论述的焦点是爱,不是“恩赐”该怎样使用。
  有的译本将 agape 译作“charity”(AV,诺克斯),这乃是从威克里夫(Wycliffe)得来的,取自《武加大》(Vulgate)的 caritas。我们相信“爱”是更佳译法,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耶柔米(Jerome)用 caritas,因为拉丁文中的 amor 这种爱,并不是新约中 agape 的意思。agape 这希腊字在新约之前,并不常用(在七十士译本有二十次,另外在别的著作如The
Epistles to Aristeas 也有几次出现)。但是后来基督徒用了这个字,成为爱的特用字眼(在新约中出现一百一十六次,其中七十五次是保罗用的)。新约之前,爱最崇高的解说,就是完美的,至善的;但信徒却从十字架,看见这完美至善的爱,爱所有完全不配受的人。这爱是从神而来,
  1. 保罗一开始用些假设的例子(他用第一人称,可能表示他也对自己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自然是指“方言”的恩赐了,不过,语句是一般性的,可以包括任何语言(参JB“人与天使的伶俐口舌”)。天地任何语言,也无法与爱的行动比较。人很容易着迷于流利的应对,被花言巧语吸引,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人若只会说不会做,就等于声音的虚无。鸣的锣其实是“鸣的铜”(哥林多以铜见着54)。“铜”可指铜这金属,或铜制的物品。这里显然指响声大的东西,锣大概是贴切的(有人却认为是喇叭)。锣固然响声够大,但别无他用。响的钹也是一样;声音响,却相当尖硬。两者都只有“声音,没有音调”(Thrall)。“方言”的恩赐也有声音,但若没有翻译,就没有意义。在哥林多这地方,那些随从丢尼修(Dionysius,原为古希腊 Syracuse 之暴君──编注)或西培利教(Cybele 古时小亚细亚人民所崇奉之大神母──编注)的人,常用锣钹,对它们的响声必然十分熟悉。腓立斯的译法,似乎正是这意念:“我若有人和天使的口才,能用口舌挑动人,正如喇叭的号召力,钹的刺耳,但若没有爱,就一事无成”。天地最佳言词,没有了爱,只是声音而已。
  2. 保罗从“方言”,转移到知识上去,这也是哥林多人十分重视的观念。刚才他把先知讲道之能(见十二10)列在使徒之后,为第二位(十二28);因此没有人能指责他轻视这项恩赐了。不过,先知讲道而没有爱,等于无有。各样的奥秘(见二七7)和各样的知识,指从人从神来的智慧总和,包括了人自己积存的知识(gnosis,知识,意思有时接近我们说的“科学”),也包括只从启示才可知的知识。奥秘则指人凭自己根本无法测透的事,惟有神主动揭露出来,人才可以晓得。信心当然是基督徒基本的质量,但这字眼也可以指圣灵特赐的恩赐(十二9),这里显然是指后者。这信心能行神迹(参可十一22以下)。保罗把“全备”(all)放在信心前面(参 RSV);表示包括信心最广最深的程度。哥林多人显然以为具备某些恩赐的人,是极有身分的重要人物。但保罗直截地指出,即或有最大的恩赐,而且全备无缺,若没有爱,不但微不足道;而且简直等于无有。他用的字眼非常有力。
  3. 保罗从知识及有能力的工作,转移到恩慈奉献的工作。
piece”),分给许多许多人。爱德华滋认为这动词表示“每一份施赠,都是那人自己亲手舍出的”(屈梭多模,认为这样做的人是“极之谨慎用心而做的”),不过这也许解释得太过分一点。这动词是简单过去,指一次过完成的事,那人大刀阔斧地一下子变卖一切,施舍出去。试想,一个人能慷慨到自己不名一文的地步,而竟然完全没有爱,实在值得深思。希腊文中没有穷人这含义在其中;这里的重点在施者,不在受惠者。下一句经文注释上大有困难,有的抄本作“舍己身叫人焚烧(如 NIV),有的却作舍身以致可以自夸”55。整面看来,似乎“自夸”更说得通,但舍身叫人焚烧,也是舍身的方法之一。这句叫我们想起焚身的三个青年人(但三28,七十士译本),当然,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爱。保罗可能心目中有真实的例子,就如 Indian
Calanus 在亚力山大面前活活自焚(Strabo 15. 1.68)。若作“自夸”解的话,可联想起有些人出卖自己做奴隶,把钱换食物供给穷人《革利免一书》五十五2。保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可以献身自焚,或卖身为奴,这样壮烈的牺牲也可以不出自爱心的。这人可能被某种崇高的理想所推动,或出于自傲等心态。若是这样,他就一无所获。第一世纪的人一般认为慈惠苦行是伟大的功德,保罗却完全排斥这种思想。惟有爱是不可少的,没有了爱,任何东西也不能填补。
  4. 保罗已经说过,最高超的恩赐若没有爱,等于无有。如今他从正面看有爱的情况。他说,爱是忍耐(makrothymeo),这动词是“急躁”的相反。是指对人的忍耐,不是对环境(巴克莱)。这观念一般用在神身上(路十八7;彼后三9;名词,罗二4,九22等)。因此,这字属于神性的质量,描尽爱的自约。另一方面爱是恩慈(chresteuomai),这动词在新约唯一出现这一次,在这之前未出现过。有人认为保罗造这个字出来。这动词相连的形容词可译作“good”(十五33),或“仁慈”(kind)(弗四32)。也许可以说保罗把两方面的意思包含在内了。爱能善待那恶待自己的人;把自己献上服事他人。爱是不嫉妒;这动词偶而用在好的方面(例如十二31切慕),不过多半指强烈的嫉妒,或类似的情绪,这里就是指后者。爱不会因人家成功而不悦。爱是不自夸,保罗用一个形像化的字眼,字根按 BAGD 解说,是个“气袋”。不张狂见四6“自高自大”。末后这两动词叫我们体会,自傲有多种表现的形式,但与爱完全不相称。爱所关注的,是献出自己,不是表现自己。
  5. 爱是不作害羞的事(英文作 Love is
not rude,爱不会无礼),动词 aschemoneo 意思是“不合体统(scheme)”,包括一切羞耻、卑贱、不合宜的事。这字眼很笼统,意思很广,爱不会做所有不合宜的事。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追求自己的东西”),也可以说“不坚持己见”(RSV),或说“不自私”(GNB)。两者都指自我中心,正是爱的反面。爱不轻易发怒,“不易被触怒”(腓立斯)。当然怒气也有它存在的地位(参弗四26),但那是对恶事的激烈反击,不是为自我权益的自私发泄。巴特(Karl
Barth)提醒我们,“别人自以为使用他特有的恩赐时,的确会挑动我们极度不悦……爱并不能改变我们不悦的事实……可是爱可以防止我们‘被触怒’” 参(《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 iv, 2 ( T
& T. Clark, 1958 ),p.834)。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保罗用 logizomai 这动词,意思是计算自己的公义。这字与会计记录有关,把事记下来,算在某人账上。爱不会着意人家的恶行,记下来计算,用来对付他。爱不计算恶事,也不存加害的意念。
  6. 人的本性会见人家不幸就感到快意,这是典型的人性(参 Smedes,“我们很享受眼见恶事时的鄙嫌感受,一旦没有了,反而不高兴”p.78)。报纸上大部分都是报导灾祸和恶行。报纸就畅销;显然人心中隐然喜欢看恶事的记载。但爱不是这样的,爱不喜欢任何恶事;反之,爱喜欢真理,爱在真理中欢愉;真理受压制时,爱就不快乐了。新约中贯串着极强的道德背景,丝毫没有遮掩隐闭的地方。绝不能以为爱不管道德,它必须在真理抬头的情况下,才可以欢欣。真理往往与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相提并论(参耶稣说“我就是真理”,约十四6;保罗说“学了耶稣的真理”,弗四21)。真理多次用来比对不义(如贴后二10、12)。这里说的真理,该从多方面的用法去了解。爱喜悦神的真理,福音的真理(参约八56)。
  7. 这里开始用积极而来比对消极的话。爱凡事包容,动词(stego)本意是“掩盖”;引申为“遮闭”,或“掩闭不再理”,因而变成“宽容”的意思。这里可能用的是最初的解法(参彼前四8,虽然动词不同)。爱把人家不顺眼的地方收藏起来,不会公开揭露,让人无情地检视。不过,这里多半指后面的意思(如九12,“忍受”)。爱不容易放弃;它恒常容忍。凡事相信,这质量时常接纳各样不同的遭遇,信任别人好的一面(参莫法特,“常乐于相信积极的一面”)。这不是说爱愚昧无知,而是不会想到最坏的方向去(世人一般是这样的)。爱时常保持不变的信心。爱不会被胡闹哄骗,不过它总留余地给人。凡事盼望是向前展望,不是不合理的乐天派,不看现实情况,而是不会视失败为绝路。它有信心相信在神的恩典中,至终必胜利。凡事忍耐有种坚持的意味,动词(hypomeno)不是默然无奈的忍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刚毅。就如兵士在战火弥漫之中,不灰心,不屈不挠,仍刚勇地从事。爱不会沉溺昏
  8. 爱是恒久的;它永不止息,这动词一般解作“跌倒”。有“崩溃”,“毁灭”的含义。爱绝不会沦落至这地步,“爱情众水不能息灭”(歌八7)。接着保罗用哥林多人摧崇备至却终会消失的恩赐,与永恒的爱作对比。先知讲道会停止(katargeo
  9~10. 我们现在所知的有限(英文作只知一部分),这话显而易见(世上任何实验室都可以证实这话)。我们愈知得多,就愈知道所知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We
prophesy in part)这话不易明白。也许是说神并没有启示一切,所以先知神人只能瞥见部分真理。完全的(to
teleion)指终极的目标,就是神的计划。到了最后一切实现,一切有限的就不再有了(katargeo;见8节)。
  11. 这里用人的一生来比喻有限与完全的对照。孩子行事像孩子,那是自然的事,保罗用他自己的经验来作例。心思(phroneo)指一般智力活动,不是“感觉”(如 RV
及其它版本)。是智力,不是感情。意念(logizomai)则更进一步,“有计算”(见5节)的意思,有筹算推理的概念。孩子不论在说话思想推理,都在孩子的程度。保罗再用成人来作比较,他不是彼得潘(Peter Pan),不肯长大。他行使成年人的决断力;把孩子的事丢弃了(put……behind 也是 katargeo 这动词;在四节经文中,这个难解的动词已出现了四个不同的含义了
  12. Reflection 原是“镜子”,这引起不少讨论,有人认为指启示,有人说是魔术师用镜子做把戏,也有人只当作现实的反映。无论如何,这一节的双重对照,的确把有限的与完全的比对得很鲜明。我们现今对神的认识是不完全的,对比将来我们对神的认识会大为不同。第一世纪的镜子是擦亮的金属,哥林多以镜子著称,但很少基督徒花得起一面上等镜子的价钱。这样,他们所照出来的形像就更加不清楚了。不过,无论如何,镜子或多或少总有歪曲的,左右倒转了,所见的只在镜框之内,而且总隔了一层,不直接。所以保罗说模糊不清 en
ainigmati(RSV, “dimly”)。这字的名词正式的解释是“谜语”(英文“enigma”从此而出)。因此整句话是“在谜语中”,如“不清楚”(参 NEB“我们如今只看见镜子里隐现不明的反照”)。我们今生在世活着,对永恒的事无论怎样透彻,也是不清楚的。接着保罗说,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他没有说明那时是甚么时候,也没有说明与谁面对面。不过两句都很清楚指甚么,不必多说。
  看见的事物如此,知道的事也一样。地上一切知识都是局部的,这事实保罗已经确定了(9节)。与这事实对比之下,将来那完全的知识来临,我们所知的就如主知道我们的一样了。第一个知道是 ginosko,第二个知道他用复合的 epiginosko(“主知道我一样”也用这字)。用复合的动词通常是表示,人的知识单指向(epi)某一个指定的对象;不过,也可以解作十足完全的知识56,这里的语气似乎是用后面的意思(NIV 加上 fully 就更表达这含义了)。主知道我(I am
known),用的是简单过去时态,也指同样的情况。神认识保罗,并不用日渐增加,渐趋完备;神透彻认识保罗,是完全的知识。
  13. 如今若是指暂时的意思,“说到现今的日子”,那么保罗就是比较现在与未来的情况。可是,这似不大可能。他不是说信望爱在今生一直存在,因为他用来对比的先知讲道及方言等,也是今生存在的。这句话该用逻辑性来看,“如今事态既是这样”,或“如今结论是这样”。保罗用这些永恒的基本准则,来对比今生暂时的东西。常存这动词,在希腊文中是单数的。这也许是由于后面跟着的主词是单数,而动词与最接近的主词呼应。但也可能把这三样当作合一来看,这意义就更大了。三者合而为一,这三样很明显地与其它事物分别出来,是超乎一切的。别无可比拟。我们从其它新约经文,及早期基督教文献中,也可看见这三样相提并论(罗五2~5;加五5以下;弗一15~18,四2~5;西一4以下;帖前一3,五8;来六10~12,十22~24;彼前一3~8、21以下;参《巴拿巴书信》(Barnabas)一4,十一8;坡旅甲(Polycarp)三2以下)。可见早期教会把这三样连起来,已是公认的惯例。
  信,是保罗极侧重的主题。他写过,“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加二20)。他生活上以信心为主,也成了他教训中的主题,只要稍略看看他的书信便可以晓得。有人以为信心主要是今生的事,在来生就不必要了。可是信心是对神的信靠委身,必当延展至来生。
  盼望在这短短的清单上,竟然占一席位,似乎有点出奇。可是,我们不能没有盼望而生存。一项运动的推行,要抓住人群的心,就不能不把盼望给予投身的人。第一世纪的基督教,总是从受压制的阶层着手得人,就如奴隶、妇女、不容于社会的人,给与他们活生生的盼望。今日的基督徒所存的盼望,往往与世间的乐观主义不相上下,实在是一大损失,并无受益。我们必须体会,新约的盼望是极大的永存的事实。盼望与神相连,因
  这章最后的字是爱,当然是最贴切的。爱占最崇高的地位。神不须行使信心和盼望,但神必定爱人,而且
  解经者写到这一章,免不了有种笨手笨脚的感觉,在这美妙神圣的经典之作上,涂上了人生的拙劣玷污。其实对所有经文都是这样,不过这一章更甚而已。这样伟大的主题,怎样的注释也不足够。可是,解经者也不能因此推卸责任,必须尽力把这无比的信息对他的感召阐明出来。同时,基督徒也不能推卸责任,必须在生命中活出这信息的能力来。
53 Testament of Love(Eerdmans, 1981), pp.239-259,我更详细阐释这一章经文。
54 Murphy-O'Connor 引述不少文献,是有关哥林多铜产,可见声誉甚盛。他引用 Pliny the Elder 的话:“哥林多的铜,价值胜于银,甚至几乎胜于金”(SPC, p.86)。还有 On Architecture,是公元前27年出版的 Vitruvius 的作品,其中作者描述戏院中用铜瓶作为失鸣器(SPC, pp.75-77)。根据 Vitruvius 说 Mummius 从哥林多取去的铜,正是作此用途。Murphy-O'Connor 对这事表示怀疑,可是这段经文很有趣,也有可以解明保罗何以用“鸣”(resounding)的锣了。
55 见麦子格,pp.563以下,有经文的引证,及用“自夸”一义的理由。主张作“焚烧”的,见 R. V. G. Tasker (ed.),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Oxford and Cambridge, 1964), p.436。
56 见 Moulton, Prolegomena p.113。他把这段经文作此意译:“如今我所获得的知识,顶多也只是局部的,到那时,我就完全学会了,知道了,正如今生神知道我一样。”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串珠圣经注释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