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四章
Ⅴ 以斯帖答应求情(四1~17)
A 末底改情辞迫切(四1~3)
  哈曼冷血无情,静心等待得遂心愿的一日,与末底改随即哀痛哭号的表现,成为鲜明的对比。西方人习惯了把悲痛之情隐含不露,有时其实对自己不利;对于末底改这种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表现方式,当作故意渲染的造作。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当时的文化背景(对他来说,悲痛的外在表现是极其严重的),而且,更要把自己放在末底改的地位上来思想。末底改,因为他宁死不屈的自尊,或对原则的不屈,不止导致自己遭殃,甚至全族都殃及祸患。这刑罚根本大大超过罪所应得,可见当时犹太人分散的地域中,已有反犹太人的恶胎存在了。
  1. 末底改一向消息灵通,很快便看穿这谕旨背后的用心,他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这样的习俗在旧约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例
  2. 穿麻衣者不准进朝门这条例,没有其他左证,不过,其中的含义也不难理解(参
  3. 各地犹太人听见这御旨,都像末底改一样反应。集体举哀、禁食哀哭、穿麻蒙灰,这些不是礼仪的举动,乃是向神忏悔祷告的悲痛与恐慌,虽然经文中没明文说出来132。耶利米哀歌三40~66 所描述的可能正是这种情况(参
131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viii. 99.
132 导论(第 32 页)已讨论过他不提这事的各种理由。
B 以斯帖答应出马(四4~17)
  王后与末底改互通消息,要透过传讯者。这机密的事态如何传送的,详细记录于此。哈他革(Hathach)这太监非常忠心可靠,十分难得,和他相较起来,辟探和提列(二21),更显诡诈阴险了。
  4. 侍候以斯帖的人知道她与末底改关系密切,但并不晓得他们是亲属;同时,街
  5. 哈他革这名字可能从波斯文 hataka 而来,是“良善”之意。若真如此,这人果真名副其实了。亚哈随鲁王特别小心挑选侍候王后的人,要忠诚可靠,应是从他自己的侍从中调派过去的。
  6. 哈他革会见末底改一点也不秘密,就在朝门前的宽阔处,人人聚集的地方。
  7~8. 末底改毫不隐瞒地把实情告诉哈他革,特别强调地把哈曼给国王的钱财贿诱说出来。亚哈随鲁无疑已是富甲天下的了,却仍在财利下受诱,想更加富有,虽然他曾推却不受(三11)。为财利出卖人者,一向都叫人憎恶反感(再没有比犹大出卖耶稣更甚了),因此以斯帖必然会深恶痛绝而有所行动。末底改又将谕旨抄本一份交给她,免得以斯帖怀疑传闻的真确性,不会疑问
  末底改所说末后的一句话,要她使用她对王的影响力,挽救本族国民。虽然她是王后,末底改仍吩咐她要这样这样做!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确有其影响力,这段记述使本故事更添人情味。
  9~10. 哈他革的任务是要正确地传递这项消息,这一段用直接对话的方式写出。
  11. 人人都知道,朝见国王是有严格限制的。亚哈随鲁像所有国家首长一样,要严受保护,以防谋害,也防止人的烦琐诉讼带进来。当然,他不会整天坐在宫中,独自享受宝座上的荣华,他也接见人,不过按他的挑选和意愿接见,连他的妻子也没有权利擅自亲近133。她也像其他人一样,若在宝座前的殿柱出现,也是大难临头之时。派顿说
  12~14.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这里哈他革不再是惟一的传讯者(人是多数的)。末底改的答话表达了作者最深的肺腑之言,同时亦感动读者深深同情以斯帖的处境。她的左右为难,也是我们同样经历的困境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么?末底改并没有说明他这信念会如何影响下一步的作为,却摆明了他对神的信心
  15~16. 虽然没有用宗教词句说出来,以斯帖的回答也同样表现出她的信心。她暗示她接受末底改的建议,承担这重任,不过满心担忧恐惧。她请求书珊城所有犹太人与她一起禁食,表示她
  我不以承认我父神为耻,
  不羞于为
  诗人暗喻考验有可能带来失败,必须先计算代价,字里行间是一种求勇气的祷告,正如以斯帖一样,必然在禁食的日子求神加添勇气。
  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禁食通常只一天,赎罪日的禁食是指定的(利十六29~31),其他禁食则因其他事故自愿进行的(撒上十四24;撒下一12)。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这事十分严重危急,需要额外的力量。
  筵席在本书占了很吃重的地位,尤其提到“喝”这件事;这里的“喝”是用于与禁食有关的场合上,“禁食在本书中是个辅助的线索,与以斯帖记中主线筵席,相辅相成”137。或夜或昼(RSV 直译),正如伊斯兰教的禁食节,夜里是可以吃东西的,因此这里可能指某段时间的禁食。
  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字面作“不遵守谕旨”)。这句话引起今日许多信徒的良心问题,使教会分裂。若不是马丁路德‧金及无数人为反对人多势众的权力而丧生,我们大概会认为以斯帖所说“我若死就死吧”一话,过分戏剧化了。耶稣固然曾应许跟随
  17. 到此为止,以斯帖仍依照末底改的话行事,接下来,她便独当一面,承担重任了。
133 A. T. Olmstead 描述书珊王宫最内层宫廷的情况。“最私密的内殿之北是女院,可想象在宫内的高贵女士们,……经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三个入口,引入私密的庭院,因整个女院围墙高出十
  “宫廷的西北,是国王大宝座殿堂的所在,……大宝座殿堂有 192-3/4
平方
1953, 1957, 1968)。亦见 M. Roth 在 Iran 21 的文章。
134 The Histories i. 99. 历史传统认为他是米甸王国的创建者。
135 The Histories iii. 77, 84, 118, 140.
136 F. S. Rothenberg, DNTT Ⅰ ,
p. 612, "Fast".
137 Berg p. 37.
增注
  以斯帖记里提到禁食的习惯,与书中的筵席对比之下,筵席有更吃重的分量。希伯来字 sum 是最常用的动词,在书中出现四次,四3,四16(两次),九31。首先,犹太人对国王的谕令大表哀伤,全波斯国犹太人都做出不约而同的反应(四3)。哀痛、禁食、哭泣、悲伤,披麻蒙灰,是对即将面临眼前的灾殃真诚哀痛的表现;不过,这并非禁食的全部含义。以斯帖的禁食(四16)同样表示她对犹太人面临死亡毁灭的愁苦,但却加上了更深的意义。以斯帖一心想找方法脱离危难,更寻求民族的新盼望。九章31节记载他们将举行一个纪念性的禁食,与同时的欢欣宴乐相对照,好与当初这事件发生时的禁食相呼应。
  从被掳后的旧约书卷看来,禁食出现的次数甚多,耶路撒冷被毁后,神的子民更加恳切。犹太人被掳之前,某些缘由的场合里,也会禁戒吃喝(出三十四28;撒上二十八20;撒下十二16~17;王上二十一27~29)。此外,赎罪日一年一度禁食,也在犹太的历法里规定了(利十六29~34)。可是,从被掳起,禁食的次数就更加频密了,似乎耶路撒冷城被毁的震撼,叫他们对“与神相交”有了更深沉严肃的态度,这也是理应如此的。哀歌里对耶路撒冷有种拟人式的哀痛,正是她的子民的悲伤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
  现在何竟独坐!
  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
  现在竟如寡妇!
  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
  现在成为进贡的。
  她夜间痛哭,
  泪流满腮,
  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
  没有一个安慰她的。
  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
  成为她的仇敌。(哀一 1 ~ 2)
  若他们真肯听先知的警告,就可以避免毁灭了(耶七1~7);可是撒玛利亚城的毁灭,并没有叫耶路撒冷的首领提高警觉(结十六46~52)。后来耶路撒冷从亚述手中,蒙恩得拯救、免败亡(王下十八17~十九37),便自以为有了永远免灾的担保。耶利米要用尽办法警告他们灾祸近在眉睫(耶十九~二十),因而遭受了群众的讥嘲攻击。
  战争结束了,人们极度迷惘,颓丧失志(结三十三10),以西结要处理人们对神的怨渎与谗谤,以神为不公不义的埋怨(结三十三17、24)。因此,宣告禁食的日子,对于整个群体的惊恐罪咎,有治疗作用,将耶路撒冷陷落的每一阶段,逐一禁食纪念(亚七2~3;参八19)。但以理在某次追念禁食的日子,为民的罪倾心祷告认罪,恳求神的赦罪之恩,惟有这样才能走上复兴之路(但九)。但以理的祷告和异象,使他心力极度耗尽,禁食不但要控制他的身体,也要心灵的支持(但八27,九3,十2~3)。但以理书第九章的祷告属祭司的祷告,虽然但以理并非祭司出身;以斯拉则属亚伦的族系(拉七5)。他回归耶路撒冷之前,宣告禁食,才带领被掳之民归回,且将托管的圣殿宝物安全转交(拉八)。尼希米也像以斯帖一样,要得王(亚达薛西一世)的允准,才能完成神呼召他重整百姓的任务。因此他禁食祈祷,直到机会来到,他向王提出请求(尼一4~二8)。此外,他们重新立约之时,也宣告一日集体禁食(尼九1及下)。人们为某事祈求,都因此得着允诺。
  不过,并非每次禁食都能如愿以偿。以赛亚书五十八3提出“为何不蒙应允”的问题,有很明确的答案。对神来说,禁食若不加上公义公平的行为,
  还有两个问题
  那么,到底信徒的生活中,禁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是不为积存功德,不为宗教仪式赚人称许,更加不是与神较力的伎俩。但是,正如安提阿教会禁食祷告,差派保罗与巴拿巴,亚西亚的外邦教会设立长老时,也禁食祷告(徒十三3,十四23),因此,禁食在今日教会应仍有它的地位。 (1) 现今生活匆忙,要拨出时间祷告,最好是免吃一餐。 (2) 今日世界分配不均,自己少吃一份,就少霸占一份世界资源,可以供给贫乏地区。 (3) 禁食祷告使个人及教会的重大决定,更加慎重严肃。 (4) 当全会众祷告禁食,有如以斯帖面临危机时的情形,也可以一同分享神应允时的欢乐,一同称颂
138 希腊文 nesteia 在保罗书信中出现了两次(林后六5,十一27)。不过,每次的前后文中都表示不是主动的禁食,而是被逼挨饿。在徒十三3及十四23中,这字则带有宗教意味。
──《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