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何西阿书第十章
ii. 茂盛的葡萄树(十1~10)
  葡萄树(1节)的画面是九章10节开始的农家意象的延伸(参九10~17注释i.
  政治的污俗联盟和牛犊崇拜都将拆毁,这段信息是宣布判决,只有第1~2a 和4节是在控告罪行。整个北国以色列是承受危机的主体(1、6、8、9节),其首都撒玛利亚也被特别提到(5、7节),而以法莲这块围绕首都的狭长山地,尚未完全归属亚述统治,只在这里提到一次(6节)。此时先知是明显的发言人,直到第10节耶和华才直接讲话。第9节是直接对以色列说的,在此之前都只是在间接提及。这段借用一个新暗喻描绘以色列,信息可分成三个部分:
宣告邱坛及支持这些邱坛的悖逆政权都将毁灭(1~4节);
宣告伯特利将荒芜败落,且拆除牛犊偶像(5~8节);
宣告将对基比亚过去和现在的罪恶施行审判(9~10节)。
像我们这样把十章从10节分开,还是像其他一些注释家那样从8节开始划分,似乎都不要紧。我们是根据其中的关键比喻,把原文在九章10节,十章1节,十章10节及十一章1节等处分开。把基比亚这部分(十9~10)和十章11~15节合并在一起的主要理由,是这两个部分都是耶和华以直接人称对以色列发言;但内容本身没有更多线索表明第9~10节与11~15节的联系比第1~8节更紧密〔但见 Stuart, p. 167,认为战争带来的两大危机(9~10节、14~15节)结合了第9~10节和11~15节〕。如果我们这样的划分合理,那么十章1~10节信息中的两个关键地理位置是伯特利(称为“伯亚文”;参四15注释ii.
  1~4. 这里插入描绘的一片丰收果实的景象,与前面这部分末尾五谷绝产的预言(参九16)对比极其鲜明。茂盛可能是希伯来文难解字词 boqeq 的最佳译法,这个词可能是源于阿拉伯字根“分枝”或“蔓延”的一个分词。最主要的区别是果实一词的含义:九章16节指人类的繁衍,是民族存亡的关键;十章1节指物质的丰裕和农业昌盛。如果我们采纳安德生的建议(547页),认为茂盛是一个动词,即“变得茂盛”,主词是耶和华,也是接在后面一个动词“使出产”〔希伯来文 swh,通常指“放”或“放置”;但将 swh 作出变更这一点,没有一致意见(见 KB, pp. 915, 954将它改为 sgh,如诗九十二13,七十三12)〕的主词,而 swh(可能与阿拉伯文的“成熟”一词有关;参 Jeremias, p. 126)这个词很可能与更常用的“生长”或“结果”一词〔sh(参九16)〕同义,那么我们就看到耶和华神和以色列心中各怀志向,神丰盛的恩典也被人肆意践踏枉费(1b 节):
  神加增以色列的果子,
  以色列却在加增(参八11)他们祭坛(上的柱像)。
  耶和华神使地土肥美,
  以色列却建造更佳美的柱像114。
加增的主题(参四7i.
  以色列是神亲自栽种、培植和保守,以期能结出公义和公平善果的葡萄树,这一点已在九章10节讨论过。耶稣
  第2节中何西阿使用虚假(希伯来文 htq)这个词语,来描绘以色列的诡诈和虚谎(四2,五7,六7,七1、13、16,十13,十二1),字面的含义就是“圆滑”、“灵活”或“狡滑”;诗人曾用这个词来描述他狡诈的同伴:“他的口如奶油光滑,他的心却怀着争战”(诗五十五21)。对于心,可参看四章11节。虚假的心突出了罪恶的深重──行恶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它一切工作详细记录在第4节。接下来是神的指控:现今(即“因此”;参五7iii.

  现今(希伯来文 ki atta)把第3节和1~2节联系在一起:当异教的用品要遭受可怕的毁坏时(这在亚述最后一次攻击撒玛利亚时发生,参5~8节),他们将说:“我们没有王了。”王和其他软弱无能的战犯一样死了。高呼“新王万岁”的口号也无济于事,没有神的帮助,王也会同样软弱无能。只有对于那些敬畏、信靠并顺服神的人,才能得到神的帮助。以色列人知道他们不符合这条件,只能知趣地提出一个答案:“不能作任何事情!”的反诘问句。这里是何西阿第一次用到敬畏(希伯来文 yr~)这个常用词,但用意仍然相同,就是要以色列归回到耶和华神这位真正有能有力的王面前,如三章5节所讲的一样。我们假定第3节是预言以色列在撒玛利亚攻陷时荒芜凄凉的景况,而不是指何西阿发言时仍有王坐在撒玛利亚宫殿掌权的景况。安德生(553页)把王理解成“属天的王”,也就是耶和华神的同义词,这样就使原文的解释变得更复杂。这样翻译也难以指向以色列将来的悔改和回归,因为他们或许已承认没有神的祝福,君王也变得无能(参八4)。
  第2节的虚谎的心在第4节中进一步描述,并成为以色列人缺乏对神的敬畏的证据。他们以空谈佯装忠诚,用交叉的手指,空洞的誓言(参四2关于无意义誓言的注释 A 引言
蒙恩得救的宣言Ⅱ
p. 129,有相反意见)。这里的约不是指与耶和华神所立的约(参六7,八1),而是一个王和民众所立的盟约(Mays, p. 140;Wolff, p. 175;参:撒下三21,五3),或是百姓和盟国所立的约(参十二1)。在后面两种情形中都是冒犯了神的圣约:王和民众之间立约,贬抑了神权政体中神的地位;而在签署国际盟约时,又需要向外邦假神起誓表示公证。这种三心二意,表里不一的结果,就是整个调整公民权力的机制(mispat 在这里和二19都是指“公义”而不是“审判”,参 Wolff, p. 170;Jeremias,
p. 126;Mays, p. 138)都丧失了,不再能在公义中建立民众,反而使毒草(和合本作“苦菜”)在准备栽种庄稼的犁沟(参十二11,犁沟的另外一种用法)中滋生(希伯来文 prh~ 在这里用作贬义词,可能是为后来耶和华神吟唱情歌中的褒义用法作准备,十四5、7;参:歌六11,七13)。何西阿描述公平转为苦毒的用语,可能与阿摩司的相互呼应(参:摩六12)。
  5~8. 这里的中心是伯特利的牛犊偶像将被挪移到亚述。王走了,牛犊也没有了,邱坛破烂不堪,民众顿时失去了盼望和目标。他们绝望求死的呼声(8节),回荡在大山小山间,这些地方曾充满邪淫乱伦的哀哼和尖叫声(四11~14),色情虐待的呼求声(七14)和他们张冠李戴的感恩吟唱(二8)。
  把一些专家的建议综合起来,在对原文做最少修正的前提下得到更合理的解释,似乎是解决原文中第5节难处的最好办法: (1) 第一个主要动词是复数形式的,其主词应该是全体民众,也就是第4节中他们说中的他们。若采纳安德生(555页)的意见,可把这个动词与字根“激起”(希伯来文 qwr,BDB,
p. 158,引述其用法,如赛五十四15和诗五十六7;参:箴十五18,二十八25,二十九22中的 grh)联系起来,译为“他们被惊醒”或“激动”; (2) 动词前后的词都是它的受词,指同样的东西──牛犊,可能是从民众对神灵表示敬畏的“众多至尊者”一词中提及(另外一种拼法是将它变成抽象名词,eglut,字义就是“牛犊”;参 Jeremias, p. 127),后被谑称为撒玛利亚居民的偶像居所,将受到即刻改变的危险; (3) 动词要悲哀有两个主词:其民(即伯亚文的民众)和牛犊的祭司(希伯来文 kmarim;参:王下二十三5;番一4),他们的生活和地位都因流亡而受威胁; (4) 这两群人也是动词 yagilu 的主词,意思不是“喜乐”(除非完全是尖刻讽刺的意思)而是“陷在悲哀中”(参 Andersen, pp. 556~567,讨论到用词的倾向,旋转踏步动作既可表示喜乐又可表示悲痛;参:诗二11;何西阿对 gyl 的褒义用法,见九1); (5) “他的荣耀”指伯亚文的牛犊,荣耀指崇拜者对它表示的敬意(参四7注释i.

译作已经离开)为第6节具体描述“除去牛犊”铺路;这也是何西阿第一次用标准动词 glh 描绘将临的迁移。
  结果我们得到如下译法:
  撒玛利亚的居民──伯亚文的牛犊使他们身陷骚乱之中,
  其〔伯亚文的〕民和牛犊祭司都为此悲哀。
  因为荣耀已经离弃它〔伯亚文〕,
  他们为其〔伯亚文的〕荣耀悲哀。
  第6节把以色列人悲哀的原因讲明。这里明确指出流亡之地是亚述(参五13,七11,八9,九3);而挪移偶像的目的,是作为“礼物”(即供物;参十二1中把油作为供奉之礼送往埃及)送给大君王──即亚述之王(参五13注释ii.
  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以法莲和以色列都蒙受极大的羞辱。何西阿反复指证说,牛犊偶像除了是一堆贵重物质以外,毫无价值(二8,八5~6;九6)。由于以色列最终不得不放弃偶像,所以外表真金的包裹仍一文不值,而何西阿恰当地把这种牛犊称为“木偶”。这种解释(参 NIV)比更常见的翻译“计谋”或“见解”(希伯来文esa)更切合原文,从耶利米书六6“树”或“木”的阴性名词用法得到进一步证实。无论牛犊偶像表面怎样金光照人,在面对亚述一次次摧毁以色列的强大攻势面前,偶像默不作声,软弱无力地竖立在那里,显得如此平淡无奇,无可夸耀。以色列曾矜夸的辉煌荣耀,成了她的奇耻大辱(四7)!
  第7节中的撒玛利亚看来是一个主格词组:“至于撒玛利亚,她的王(不是指当时暂时执政的王,而是指第5节中称为撒玛利亚的居民的牛犊神灵)必灭没”(这里希伯来文用的动词是 dmh 的被动分词形式;参四5~6注释i.
  先知不仅讽喻牛犊偶像,而且也把偶像那受尊敬的所在地伯特利,谑称为伯亚文或亚文(参四15;摩一5),指证说它们统统都要被毁灭(8节)。smd 是旧约中表达毁坏最强烈的词语之一,何西阿只在这里用到,阿摩司却常用到,并且总是以耶和华神为主词(摩二9,九8)。伯特利是发生破坏的地方,但准确的攻击地点是地的高处(希伯来文 bamot;参:摩四13,七9),山顶的邱坛是腐败异教的中心。这些地方是如此重要,以致何西阿直率地标示出这就是以色列的罪孽;它们也是以色列偏离神圣真理、放纵私欲、崇拜偶像的缩影(希伯来文 ht~;参四7i.

  向大山小山所发的呼喊(参四11~14),是绝望中垂死的呼求。以色列和以法莲所蒙的羞辱(6节)、民众生活的崩溃,和害怕饥荒带来慢性死亡,使他们陷入穷途末路。这种惊恐是揭开第六印的预表(启六15~16),在末后我们看到地上的君王都藏在山洞里,祈求山脉和岩石倾覆在他们身上,快速离世,以逃避羔羊发出的难以忍受的烈怒(参:路二十三30)。
  9~10. 回顾历史并重游故地,从伯特利转向基比亚(参九9注释v. 不蒙
  第9节中只有头四个字是对以色列讲的。何西阿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强烈指责他们的罪恶,并述说连带招致的审判威胁,彷佛他在向另外的人群,可能是门徒讲论以色列115。他们曾站在那里(或“继续”),可能是表示以色列持续背叛圣约:“事情依然如故”(JB)。何西阿这里所指的往事,是指便雅悯窝藏了那些奸辱利未人之妾的人后,整个支派几乎被灭尽的内战。从基比亚在犹大和以法莲之间发起叙以大战之中扮演的角色(参五8~七16),可以看出他们直到何西阿的日子,情况都依旧如故──在这样的争战中,伯特利(参十5~8)、基比亚和便雅悯都受到警告(Ramah 持此意见;五8)。是不是他们的敌意促使犹大向北发起大规模进攻?这种罪恶的军事行动基本上是违背圣约,并且破坏神选民的团结合一。审判的威胁直接指向基比亚,并且指出那就是战争。基比亚人在漫长历史中两次遭遇过的劫难,会再次临到他们:“战事将临到(推翻)他们”。作出这种理解的前提,就是把否定词“不”(希伯来文 lo~)修正为肯定语助词 l,用来强化动词的语势,有“确实”或“肯定”的意思(参 Andersen, p. 565;Wolff, p. 178)。
  偏行的民(字义为“罪孽之辈”),这个词组在 MT 译本中在第9节的末尾,可能应与第10节连在一起(参 NEB 、 RSV),是神再来临惩罚的对象(LXX 支持“来临”的说法,并且在原文中也能得到证实,这个词有时可理解为“当我愿意时”;参 NIV),但也可当作第9节中的一部分来理解,既可把介系词 al 当作“因为”(使整个词组成为军事入侵的理由)或“针对”(在这种情况下,表明他们是推翻的受词)。罪孽可能是希伯来和亚兰文中一个常见字的变异拼法(alwa 代替 awla,参13节;撒下三34,七10)。“……的儿子”(即“具有……特征的人”,是希伯来文一个标准的习惯用语)是指基比亚匪类的恰当说法,在士师记中称作“无赖之子”(卑鄙之徒,RSV;士十九22,二十13)。何西阿书中这部分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强烈的措词描述以色列的过去和现在,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罪恶的标记:
  巴力
  吉甲:他们一切的恶事都在那里(九15);
  伯特利:以色列的罪(十8);
  基比亚:罪孽之辈的居所(十9)。
  神仍在第10节持续的审判威胁中占主导地位。在原文中有争议的四个动词当中,有两个以“我”开头。第一个动词可有以下两种译法:“我来过”或“我来的时候”(如果是前一种,字根应是 bw~,衍生出熟知的动词“进入”;如果是后一种,字根就是 ~th,即希伯来和亚兰文中“来”的字根,前面连用介系词 b,显明这是个时间子句)。下一个动词的拼写可作轻微改变,意思就变为“我必……惩罚他们”(参五2iii.

  当我来临,我将惩罚他们。
   当他们因两样的罪被惩罚时,
    列邦的民必将聚集攻击他们。
  两样的罪孽(字根是 awon,参四8注释i.

114 这样的理解是认为耶和华是动词不定词结构 rob 的主词,而受词有两个,即果子和下句中的肥美;并且推测以色列宗教活动的重点,是在祭坛旁边建造柱像,而不是建造祭坛本身(参 Andersen, p. 551)。
115 M. Gilbert 和 S. Pisano, Bib, 61, 1980,
pp. 343~356引用到包括何十9~10;摩九7~8;弥三1~4在内的先知信息,其中责备的信息是以第二人称过去时态表达,宣判却是用第三人称的未来时态表达。
iii. 驯良的母牛犊(十11~15)
  先知仍在借物喻理,只是从农作物(九10,十1)转用家畜作比喻,强调重点略有不同: (1) 在描述神拣选的恩惠之后,没有数算以色列践踏恩惠的情形(参九10──巴力
  驯良的母牛犊是何西阿书中含义最广的比喻,务农的家畜有很多种工作需要做,正切合神选民该当成就神旨意的内涵。以色列是蒙拣选出来事奉神的,这种事奉可用农家用语描绘,如撒种、耕田、耙地和收割(11~13节)。这些动词的重复使用,清楚描绘出神对
  从前蒙福的暗喻(11a 节);
  以必要的管教作警告(11b 节);
  劝诫他们为本身的呼召负责(12a 节);
  催促顺服(12b 节);
  责备悖逆(13节);
  以历史的例证宣告审判(14节);
  责备和审判的总结(15节);
  以法莲(11节)不是指当时划分出来的撒玛利亚附近的地区,而是指整个北部支派的地业,必定代表整个北国。这样就是指以色列国,而不像何西阿的其他信息特指那地区(参五3、5注释iii.
第五幕
  这一切都成了往事,如今情形大不相同。神应允说要给以法莲加上“拉套”(即做好骑用或调转的准备),很可能是加一个合适的轭,可以做耕田(用橡木把和铁的犁头)和耙地(使用的工具不太清楚,可能是一种带有铁齿的铁橇或铁耙,在土地被耕犁过后再把土松开,确保播撒的种子被覆盖好,参:赛二十八24)的工作。以法莲(北国)、犹大(南国)和雅各(整个民族)都与这三个动词有关,只是为了达到诗句的并列效果,才分别给予他们不同的农作任务。由于整个民族未能珍惜神的恩惠,也没有物尽所能地善用,遭受的主要审判威胁就是:无论北部还是南部的民众,或是结合起来的民众,未来都是艰难痛苦的。巴勒斯坦地区土质坚硬,风沙流失大,农耕所用的工具原始而简陋,使耕田和耙地都变得异常艰辛。此外,这段信息只字未提丰收的盼望或填满肚腹的问题。
  第12~13节解明这些农家用语的喻意。第12节中的劝勉,用目的副词子句表示顺服带来救赎的祝福,反映出神的期望。整句话本身可能就是一句箴言式的警句(参:箴十一18正反两面的对偶句,箴二十二8)。第13a 节中的怨责描绘出人类的现状:从耕耘到收割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都徒劳无功,产生这种结局的原因,很可能是起初播下错误的种子。如果要正确摸清这两句劝勉和责备话语之间的真正联系,可能需要在第12节前加上“你们熟知神的要求”,在第13a 节前加上“把这样的标准与你们目前的行为相比较”这样的编辑按语。神所发的命令句(12节)和指明他们错误行动的第13a 节之间,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对比显著:公义(参二19注释i. 蒙恩得救的宣言Ⅱ
  这种差异构成的解释,我们可以这么说:“现在你们已经知道神的训令──若保守与神的关系,并在切合其中所有要求(公义)的前提下投资你们的生命(撒种),结果(收割)就会得到神慈爱(圣约)的回报。做到这一点丝毫不容易,你必须乐意改变自己的方式,并乐意接受神的新方式(“耕耘干硬的土地”;希伯来文 nir,指没有耕作过的土地;参:耶四3;太六33可能是何十12的另一种转译)。然而,你们在自己生命的道路上填满(耕种)罪孽的种子(可能是用那古老的耕种方法,撒下种子以后把种子翻动到土层下面),最终收获(收割)奸恶,并以此裹腹(食用),并且你们所有家族都以误解并误传神的属性及
  为免这一切看来太着重条文,第12b 节提到的动机就值得注意。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寻求(参三5,五6)耶和华神,因为惟独
  第13b 节进一步指明这种邪恶的收获(13a 节)。人在收获季节看到的,却是激烈的争战和虚谎的欺诈(13b 节),是他们愚昧地依靠自己错谬安全保障的结果(参:摩六1中用到 bth 这个词),以色列君王曾不惜代价投入自己全部物力(若我们将希伯来文 drk 不要读成“道路”而读成“统治”、“权威”、“能力”,如同在乌加列文中的情形,似乎不需要像 LXX 、 RSV 、 NEB 和 JB 译本那样把这个词更改为马车)和众多(希伯来文字根 rb 表示增强,“加增”主题的另一例子;参四7i.
  接着更生动地描绘历史上恶战的惨景,甚至提到母亲粉身碎骨(参:诗一三七9;何十三16)地躺卧在孩子身边(14c ~ d 节)。如此悲惨的景象发生在伯亚比勒,它自古以来就与现今在约但阿曼西北三十二公里外的阿拜拉有关。沙勒幔可能不是旧约圣经提到全名的撒缦以色(参:王下十七3,十八9)。摩押国君沙勒幔(Salamamu)向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献过贡物,所指的可能就是他。阿摩司所述发生在基列的恐怖事件(参:摩一3、13),是那个地区这段惨痛历史的一个案例。
  主前七七三年发生的叙以大战(参五8~七16注释 C 胡作非
  用因此(希伯来文 kaka)引导的第15节,清楚比较伯特利和伯亚比勒未来的命运,并且不需要像有的版本(RSV、JB)那样,把“伯特利”修正为以色列的家。先知发言攻击的重点,再次转向异教活动的中心地区,并恰好使伯亚比勒和伯特利这两个地名成为配对。因此引伸出八章1节至十章15节这段信息中审判宣言的总结(八14,九9、17,十10)。神应该是动词的隐含主词,整句话用的是预言完成式,以除掉任何偶发的可能:“
Andersen, p. 561),还是审判威胁的直接承受者(NEB、NIV)。但有一点我们比较清楚,先知用反复的话语来加强语气,表明神所要惩罚的以色列,其罪孽(字义为“你们恶行的罪恶”)是如此令人忍无可忍。以色列人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因故意犯罪作恶(希伯来文 raa;参七1、2、3,九15)而废掉神的恩召。“恶”这个字在希伯来文中是一个涵盖所有同类词的总称,是七至十章中以色列悖逆历史记录的总括。事实上,何西阿在这段农家生活的比喻中,汇集了所有描述罪恶行为的同义词汇,如恶事(九15,十15)、有罪(十2)、犯罪(十8~9)、偏离(十9)、罪(十10)、罪孽(十13)、奸恶(十13)、谎话(十13)。
  “到了黎明”(不必修正为在暴风雨中,参 RSV、JB)标志着战争打响的时刻,全军警醒地等待黎明破晓,进行一场短暂的遭遇战。如果连王都全然灭绝(希伯来文 nidma,参四5~6,十7),军队也就不战而败了。王可能是指牛犊偶像(参7节注释ii. 茂盛的葡萄
116 Wolff 的解释(pp. 180, 186,把第12b 节的时候译为“认识”,即把希伯来文 w~et 读成 daat〔参四1、6,六6〕是把整个句子译为“开垦认识之地,并寻求耶和华”。这是从 LXX(gnoseos)得到的启发,又尝试用一个与公义和圣约之爱并列的名词,表达对圣约的忠诚。LXX 误解了“直到”和“开垦荒地”(希伯来文 nir 和 nur,后者为“光”),所以最终得出 wet 的读法。更重要的是,与何十12对应的耶四3,也没有用到认识一词;参 Jeremias, p. 132, n. 7.
──《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