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伯记第十九章
iv. 约伯(十九1~29)
  在这篇讲论中,约伯大胆的信心于这句有名的话中达到它的颠峰──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25节)。他从被他朋友们责备(2~6节)、被神惨害(7~12节)、感觉完全被弃绝(13~22节)所导致的绝望光景,跳到这个高峰;他确信最后终必无罪开释(23~29节),针对这黑暗的背景照射出更明亮的光芒。
  初读之下,约伯对他现在之状态的描写似乎没有添上任何新的东西,它反复述说他在第十六章已经说过的话,有许多地方与比勒达上一篇讲论类似,承认他的光景就像那被报应追上的恶人一样。这些事是有目共睹的,但约伯却将它们放在完全不同的关系中。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朋友们是立场超然的,约伯则是卷入其中的;他们是在阳台上,他却是在街道上。
  比勒达对恶人命运的描写是理论的,他不认为神对无助的人做这样的事是多么恐怖的事,无论多么公平;他没有停下来想想:一个人忍受这样的事,是多么恐怖的事,无论公平或不公平。比勒达详细说明这些灾祸是道德律的结果,它控制着人们环绕中心之神的行动,就像引力控制行星环绕太阳移动一样。神的公平是由
  约伯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不认为神是借着律来对待人;他敏锐地察觉到神直接与他接触,他公然地称
  2. 朋友们彻底误解了约伯的经历,他们不断的攻击所造成的困扰,只有使他的苦难益形严重。
  4. 如果董姆的解释是对的(“即使我真的走迷了路,那仍然是我自己的事”),约伯就是在拒绝他们介入于严格限定在一个人与神之间的事。他们的行动“彷佛神”(22节)。
  6. 因为有许多释经学者说约伯公然指控神不公平,这节经文的意义就是发现约伯内心真正想法的关键。虽然这里所提之狩猎用的网罗不是比勒达在十八8及下所列举的装置之一,约伯却拾取了这个图像。说恶人被他自己的陷阱所捕获是不够的,使约伯落入陷阱的乃是神。译作倾覆的这个动词,就是比勒达在八3用来问:“神岂能偏离公平?”的那个字,后来以利户用它来坚持说神绝对不做这样的事(卅四12)。约伯在这里说:“神使我弯曲。”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必须从他在第7~12节论到关于神的话来解释。那“推翻”(彭马文)约伯的不是神;约伯也没有指控神反复无常,像罗利所宣称的(Rowley, p.167)。审判官并未宣判约伯有罪;在这个阶段,那只不过是朋友们所作的暗示,把他们的理论应用在约伯的经历上。约伯仍然等着要听见神的话,并且始终坚持着:当神真的说话时(即使他必须为此而等待到死了以后),
  7. 伯所抱怨的,是神的沉默;到目前为止,他所恳求的矫正,从未获得回应。说“没有正义”(思高、RSV),并不意味着有不正义。裁判还没有发出。
  8~12. 样描写神严厉地攻击约伯,与十六7~14类似,也有相似的混合隐喻。在这种诗歌体中,重要的是渐增的效果。有些释经学者,因着在帐棚四围安营的图画而困扰,对此,我们只能一笑置之。
  13~19. 人们在攻击约伯的事上与神连手,跟第十六章中描写他们的势力在战争中结合一样。约伯的话语带有实名论,显露出他内心的想法,最好是从这整篇讲论来了解。约伯对神火热的关注,并没有使他对人际关系感觉迟钝;相反地,在任何一个达致健全的人的生命中,这两者是不可分开的。约伯列举了弟兄、所认识的、亲戚、密友、寄居的、使女、仆人、妻子、同胞(即弟兄)、小孩子,显出他的包容力、他的享乐,同样也显出他失去同伴的安慰、雇员的尊敬、家庭的亲密时所造成的伤害。当顽童们傲慢无礼地对待一个无助的老人时,以色列人的社会最神圣的礼节之一就受到了轻视;甚至还要更糟的,是道德义务与情感的联结(19节)被无耻地切断了。就像耶和华的仆人(赛五十三章)一样,约伯所受的待遇是无家可归。他是神所弃绝的,所以人们可能会凌辱他,毫不惧怕神会帮助他──这也是那些讥诮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之人的态度。
  20~22. 约伯的可怜相令人震惊,可能也得到些许的同情。他形容自己身体的状况,其衰弱与丑陋是极恐怖的。我只剩牙皮逃脱了这个令人难忘的词组,虽然被和合本与修订标准本保留了,却不适合上下文。因为,约伯不是在庆祝他几乎不能逃过的危险。有些人作了许多的尝试,想要确保一个更适合的意义,罗利(Rowley, p.170)提供了一份精选的清单。目前我们一定得把这个问题撇在一边,作为本书许多未解的问题之一。
  约伯的尊严与泰然自若全都失去了。他在神的击打与人的言语之下破碎地躺下了。他向人求怜悯(21节)319、向神求公平;但两者同样都追逐(逼迫)着他。
  23~27. 这段经文是出名的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最重要的断言──我的救赎主活着──之真实性与意义。遗憾的是,由于依从的几行也是如此莫名其妙,以致所产生的译文之变化也相当令人困惑320;有两个极端是应该要避免的:不需因经文的困难而把约伯以高声语调发出、对至终无罪开释的把握给抽掉;但也不应该把太多后期复活神学读回经文中,如钦订本所做的一样。因为这段经文中的许多困难问题,那些只是注视着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学者们,可能会忽略有许多地方是很清楚而有力的。比较好的是先找到稳固的基础,使用它作为立足点,探入较不确定的地方。
  就这样开始吧!我们首先注意到:约伯透过提出一份保存到永远的书写记录〔主张他的无罪(23~24节)〕,把他的荣誉押在将来必获得开释这件事实上。这是肯定的,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书究竟是一卷皮卷或一块泥版,是金属或石头,全都有人提议过;但动词镌刻的使用,提示了雕刻在某种耐久的物质上,像一块纪念碑;这就使第24节铅灌的盘石成为相同图像的一部分,即使我们不知道使用铁笔和铅究竟是什么技术。
  第二,非常惊人地强调“看见神”,这一点在第26~27节说了三次。在这之前,约伯已经说明需要听见神说话;眼见是更为直接、更为具体、更难怀疑的,参四十二5。提及皮肉、肉体、与眼,使我们明白约伯是希望以一个人的身分,而不只是一个不具体的亡灵,或以心思中的眼睛而有此经历。他所说的话不应该因着圣经的教训──没有人能看见神──而缓和,旧约圣经记录了几个值得注意的例子,像亚伯拉罕、摩西与以赛亚,这些人都“见过”神;而约伯无疑地也有类似的想法。他相信他会以他个人的身分所有的一切来经历这件事。为了要强调这个信念,约伯在第27节用了三次的我,一次在动词,一次作强调主词用的代名词,一次作“心性受格”(ethic dative;译注:表示间接关系人的受格):钦订本“我必亲自看见
  第三,第25~27节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致不容置疑地,救赎主就是神。新英语圣经证实了这一点,这是值得赞赏的。它也带出了法律上的弦外之音:那“必要站起来……在法院中说话”,作约伯的“见证人”与“辩护律师”的“辩护者”,不是别人,乃是“神自己”。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但再往下,这根据就变得不稳固了。“并不是别人”(吕译)这词组,几乎不可能是意味着约伯期望他是唯一看见过神的人;这个字的意思是外人(和合、思高、RV
边注;参,现中“陌生”):约伯对于神不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神不再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对待约伯。撇开其他次要的点不谈,最大的纷歧是,约伯认为这件事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有些人诉诸于故事的结局,尤其是四十二5,也依赖一般认为个人复活的盼望并不存于本书中的信念,主张说约伯仍然期望在今生中无罪开释,尽管他多次说到关于他自己的死已经迫在眉睫了;其他人虽然承认这段经文缺少相信个人身体复活的充分陈述,却在其中发现死后以一个真实人性的存在顺利与神会面的盼望。我们认为有几个很好理由可以接受第二个立场。首先,如果约伯期望在死前无罪开释的话,他就不需要寄存一份书写的见证。其次,译作地的这个字在约伯记中素常与阴间有关,而救赎主活着的这个陈述是直接回答一个人死去的事实(十四10);在第25b与26a节开端显著的位置重复使用之后(前者和合本:末了),暗示出有个间隔,或者甚至于带有某种末世论的意义(末了)。最后,有人辩称约伯并不期望他个人再被重组成一个人,因为这个观念一直要到圣经时期最末了的时候才进到犹太教中;但是,近来有许多的研究证实:对来生的兴趣是古代以色列人信仰所关注的,由此看来,可以把这种看法抛诸脑后,尤其是我们研究了像十四13及下这类的经文的结果──如果是正确──证实复活的盼望位于约伯信心的最核心部位。
  28~29. 约伯作结论的话语是对朋友说的,听起来像是在警告他们也必须面对审判。遗憾的是这两节经文非常难以理解,包括第27c节在内,这一句读作“我的心肠在我胸腔里面结束了”。
318 在诗篇一四六9这动词形容神一个完全公义的举动。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将我认同为间接受词,加上“审判”为省略的受词。
319 让步用词“虽然”比因为好。
320 H. H. Rowley 在他的讲义 'The Book of Job and its
Meaning'(BJRL, XLI, 1958, pp.167-207; see p.203, n.5,)reprinted in From Moses to Qumran(1963), pp.180f. 中列举了差不多有一打的解释,所附的参阅文献就更多了。
321 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学者不是将 li “对我”解释为间接受格,而是作施与格“为我”、“站在我这一方”(思高、RSV),这是可能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