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篇第九十篇
卷四:诗篇九十至一○六篇
  第二、三卷诗篇中,大部分都与圣殿诗班的名字相连,本卷虽然没有这个特色,但其中大半皆为会众的崇拜而写(请注意九十二篇与一百篇的标题:“安息日的诗歌”;“感谢祭之诗”),亦成为基督教会常用之颂赞文(九十五、九十八、一○○篇)与诗歌(如:根据九十、九十二、一○○、一○三、一○四篇而作)的来源。除非我们接受诗篇中每一篇都与宗教仪式相关的看法,否则的话,便可同意克巴确克的观点427,大体而论,视诗篇第一卷(一~四十一篇)为倾向个人性,第二、三卷(四十二~八十九篇)为国家性,第四、五卷(九十~一五○篇)为仪式性,即,与平时聚会中的赞美有关。
  第四卷对神的称谓,主要是耶和华428。大部分诗篇皆未列出作者之名;惟指明第九十篇为摩西之诗,第一○一、一,三篇为大卫之诗。
427 Kirkpatrick,p. lviii.
428 大多数英文圣经,在译“耶和华”时用 LORD,而将希伯来文的“主人”译作 Lord。
第九十篇 “神是我们的帮助”
  本篇讲论神如何伟大、永存,而人则如何渺小、脆弱;惟有以赛亚书第四十章可与之媲美。不过以赛亚是带来安慰,本诗却十分严肃,因为是在受管教,然而最后一个祷告使云雾尽散。从一个角度而言,创世记第一至三章可与本篇相伴来看,诗人显然是在默想那段经文;而这一点也与标题──神人摩西──甚为切合(至于作者的问题,见导论 B 作者
  我们这时代比较不多思想死亡与审判,但从前在举行葬礼时,总是指定要读本篇(与林前十五章);这篇诗再三复述死与生的事实:生命此时若显苦涩,当知让它受伤,是为要带来医治。华滋(Isaac Watts)的意译:“神啊,亘古以来祢是我们的帮助”,使得本诗足以适用于任何危机之中。
亘古常存的神(九十1、2)
  本诗的这段开头,视神为我们的神,与结尾前后一致;对漂流无定且短暂的人生而言,神的永恒性不但正成对比,而且也是我们的答案。中间的几段将展现这幅图画的阴暗面,显明我们是隶属于受审判的族类;但是本诗的开始与未了,并没有提到这个事实。
  1. 本节中的主,是头衔(见八十六8的注释
  2. 这一节中间那行,可以有两种译法。第一种按字面译,“或在你经历地与世界的生产之苦以前”──这个比拟很生动,但是却不像以色列人的思想,因圣经坚持认为,神与
朝生夕亡的人(九十3~6)
  虽然尘土与创世记三19不是同一个字(“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但回归的观念(归于),几乎可肯定是指亚当所受的咒诅,而且也用一个动词430。下文强调人生的短暂,乃因神的忿怒之故,原因就在此;不过第7节以后才会谈到这主题。本段最让我们注意的,则是人生苦短;它用一连串令人怵目惊心的比方来表达。
  4. 有些犹太人和基督徒根据本节经文,想将人的世代规化成千年为一日计的“一周”。但这样作就是忽略了最后一句,又如夜间的一更,这句话否定了任何死板的解释。这种比方就像以赛亚书四十15以下的用法:“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这种比方将我们的世界放入正确的背景中──就是神自己,并将我们的时间置于永恒的布幕中。这让人的骄傲很不好受(本节的用意在此),但因看到神的介入与
  5. 此处比喻快速地变化,给人不安全感与流动不停之感;有些现代译本想将其修饰得较平滑些,因为原文略有困难,但其实并无此必要。扫除(和合:如水冲去),直译应为“用洪水驱除”,如暴雨的冲刷或河流的泛滥。译作梦(和合:睡一觉)的字,直译为“睡觉”,这可以表达死亡(参,七十六5;伯十四12),但 RSV 等译本的解法可能是正确的。参诗篇七十三20,不过那里是用一般常用的“梦”字。
  5b、6. 我们或许认为,早晨一语(5b节)应当与5a节消散的梦或睡眠相连(参 NEB,“像破晓时的梦”);但按5b节的本文来看,它却是在加强下一节,因为其重复的画面,刻划出初期的兴盛模样,而在这种情况下的夭折,令人加倍失望。两度出现的更新(和合:生长)一字,描绘出早晨原野的清新,意指全人类的状况:不断生长,也不断衰亡。这是圣经很喜欢的一幅图画,参,三十七2;以赛亚书四十6以下;彼得前书一23~25。但请注意,主耶稣以不一样的角度来看这比喻:马太福音六28~30。
在忿怒下的人(九十7~12)
  这几节的根本思想为:“
  7、8. 这里显明,神的忿怒无可避免,一则因其猛烈,二则因其公义,所以我们无力可挡(7节),也无理可推(8节)。消灭直译为“完结”、“用尽”;没有剩余的。惊惶是形容军队面临溃败的情景(士二十41),也用来描写约瑟的弟兄发现实况时的惊恐(创四十五3)。我们的隐恶,必定包括我们连自己都欺蒙在内的罪。你面光之中,在此处的含义,见诗篇十四5a的注译
  9. 这节的两行道尽人生的谷底,也以此为另一证据,证明人乃在审判之下。第一行用日已过中天为喻:动词经过用在耶利米书四6:“哀哉,日已渐斜……”。最后一个字叹息,或低语(不应为“故事”,AV等),表达得更深刻431,按本节原有的形式,其效果甚至更强,因带出长期努力却一无所获之感:“我们将我们的年岁带到尽头……”(RSV 小字、RV、PBV)。
  10. 上一节所讲的衰败,可叹竟能预测,又不值得拖延。七十岁或八十岁432,也许是特意与列祖的岁数作对照,或许第4节的“千年”也影射他们(参安德生)。
  11、12. 尽管一切征兆都显示出神的不悦,但除非神让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总不会留意。正如韦瑟所言:“诗人观察到,罪的特性之一,便是人对于道德和罪终极的关系,似乎毫无警觉性,因他们只为眼前而活……”。诗人将自己也列入需要学这功课的人当中。其实他已经学得很好了。除了传道书以外,再没有一处如此严肃地面对死亡的事实,又将敬畏神433与它明确相连(参传十二章)。
恩典之神(九十13~17)
  第1节曾大胆宣告我们与神的关系,这里的祷告也用同样的勇气,祈求神将过去的事全然翻转过来。
  13. 神曾斥责人,要人“归回!”(3节);如今人以同样的话呼求神:“归回”(转回)以施怜悯。本节的第二句与摩西之歌相呼应(申三十二36,希伯来文),表明神想要作的事,正是他们所求的。
  14、15.434 这里继续使用对比。尽管“我们的日子”,按我们所当受的,“都在祢震怒之下”(9节),但在圣约之中,我们……的日子都可成为喜乐。此处的早晨(和合:早早)为时比第6节长久。顺带一提,第15节只求以喜乐来平衡忧伤,但新约却超过这观念,应许要赐下“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
  16、17. 第3~12节所陈明的毁灭,与神所作长存而荣耀的事,成了最后、最大的对比。在此我们的子孙可于变迁的世界中得到基业,在此有喜悦之情(17a节;恩惠〔和合:荣美〕译得太无味);在此也使劳苦可能“不至徒然”(参,林前十五58)。不仅神的工作(祢的作为)将长存,在
429 箴言八24、25,在物质世界受造之前,神的“智慧”先“出来”,成为神的儿子。
430 人的众子也可译为“亚当之众子”,但这里并没有特别的强调。
431 T. S. Eliot 所写的诗 'The Hollow Men',结尾也与此类似,不过不可将它视为末世论的指标!
 世界将如此结束:
 不是欢乐,而是啜泣。
432 threescore(六十)and ten(十),...fourscore(八十),这响亮的词组其实是旧英文的遗迹,希伯来文只是简单的“七十……八十”。
433 第11b节很费解,RV
或许正确:“祢的忿怒,按照祢应得的敬畏”。即,我们衡量当献上多少敬拜,就等于衡量,若不这么做会遭到的审判。但神要得着的敬畏,是儿子对父亲的情感;见这字在出埃及记二十20似是矛盾的重复。
434 布理格指出,第15节与摩西之歌在用语上很接近,即都用 ymot 与 snot (申三十二7)。这两种字形都不常见,而前者只出现于这两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