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以西结书第十二章
从被掳的人中间出去(十二1-16)
随着这个扮演被掳之人的比喻,在以西结的生活和事工上,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阶段;十二至廿四章的大意,基本上仍是与耶路撒冷和它即将来临的陷落有关。
这位先知得到的指示,先要表演一些动作;接着的动作是解释的语言。这样,他现在向百姓传讲的信息,既可以看见,也可以听到;不论用那一种方法,他的听众都可以了解信息的意义。以西结要先预备一个‘被掳之人所用的袋子’。在里面装满各样需要的东西,就是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某些个人用的对象,如衣服、食物,也许还有一件作为覆盖用的披风,和最基本的厨房用具。这个袋子放在他房屋的门口,在黄昏时分,那些和他一同被掳的人,带着好奇的心情注意观察,他一定在泥砖的墙上挖一个洞(或是在他自己的房屋上,但也可能是俘虏营中所保留的低围墙),将袋子搭在肩上,离开营区。在他临走的时候,并将自己的脸蒙住,好像不愿看见他所离开的地方。然后他便在观众眼前消失,迅速进入将临的黑暗中!
那些观众必在夜晚仔细思想以西结最近古怪的行为,至今为止,不知他想要作甚么?他们已经习惯他所扮演的比喻,所以有一个问题急待解决:新上演的这场戏,究竟是甚么意思呢?在清晨的时候,这位先知又回到营中,向那些被掳的人解释,他所表演的意义。他的动作乃是一种标志,‘耶路撒冷的首领’(可能是王下廿五4所说的西底家)要发生甚么事,和城中其他的居民,将要发生甚么事。他们要藉着墙上所挖的洞,离开该城;那些豫定被掳的人,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存活,但有许多将要灭亡。
从这个扮演的比喻和解释中,活现出几个指示。
(一)审判的工作包合着悔改的盼望。他们‘或者可以揣摩思想’(3节), 神对以西结说,虽然
(二)比喻迫使人仔细思想并得到正确的理解。当我们凭着后见之明,来研究这种说法的时候,我们决不会像当初观察这个扮演比喻的人一样,在解释方面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试想一下在扮演这个比喻的夜晚他们当时的迟疑不决。这位先生竟在黄昏时分,将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包起来,离开了难俘营,这是甚么意思呢?对于那些生存的难俘来说,最明显的意义就是被掳生活有希望结束!由于以西结包起东西离去,所以不久之后,他们也要离去,再度踏上归回耶路撒冷的旅程。但是如果这就是他们的解释,当以西结宣布他表演动作真正的意义时,从那天早晨之后,盼望必然完全破灭。
如同其他的许多比喻一样,这个比喻出现两种意义,一个是属肉体的,另一个是属灵的。强烈的盼望要使这个比喻的意义成为积极的;属灵的洞察力所显示的见识却一定是消极的。因此这位先知所强调的是,那些人‘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这也是耶稣宣教时,一再重复的一个主题。如果其中真正的意义要分辨清楚的话,这个比喻必须仔细思想。照样,这个比喻含有一个危险的警戒,我们自己的愿望,必须以 神的话语为根基。
(三)这个比喻和审判的目的,乃是宣告 神是主宰。在解释方面来说,正如以西结在别处所作的圣工一样,再度强调审判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说,使那些将要遭受审判的人知道,‘我是耶和华。’(15,16节)这个目的可使审判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不知 神是主,将使人生存在的观念迷失。所以审判最后可视为一种慈爱的行动:如果真理无法在平安中学好,那么一定要在审判中学习──不论是用那一种方法,总比一点真理都学不到为佳。
毁灭前夕的吃饭(十二17-20)
在这个简单,但富于戏剧表演的比喻里,一种更为可怕的信息,藉着这位先知传给那些被掳的人。在 神的命令之下,以西结吃饭喝水的时候必须发抖,好像怀着看致命的恐惧。根据我们所知,以西结的生活和工作,发抖可能不需要太大的技艺来表演;在他疲劳不堪和健康欠佳的状况之下,颤抖的双手和摇摆不定的身体,是以西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种身体方面的虚弱,现在要在大众面前,藉着吃饭表达出来,作为 神审判将临的另一比喻。有人可能看见这种情景:这位先知的手发抖,所以在饮水达到嘴唇之前便被溅出;并在口中笨拙地摸索食物,藉着这些动作,他向观众表演耶路撒冷居民恐惧的情形。在圣城毁灭的前夕,他们吃饭必胆颤。
这个比喻的力量,从若干细小的内容中浮现出来。
(一)审判是根据那些接受审判之人从前的行为。加克・伊鲁尔(Jacques Ellul)是法国的一位卓越律师和神学家,曾经描述‘暴力的律法’,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暴力产生暴力──再没有别的东西。’(引自Vilence, 1969, p.100)这个比喻的中心乃是胆颤,因惧怕将临的暴力所造成的;可是当这位先知解释清楚的时候,暴力临到耶路撒冷居民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他们在城中已经施行暴力。凡是使别人恐惧战栗的,他们自己也必定要亲自经历恐栗。因为暴力的行为,好像种子撒在地里一般,将来这些种子就会带来暴力的收获。所有利用权势,并以暴力威胁他人,都可能会得到他们自己恐惧胆颤的收获。
(二)甚至在危机中,人类仍不了解他们生命真正的本源。虽然这个扮演的比喻,最富于戏剧性的部分,是这位先知的恐惧战栗。一个人吃饭和喝水,最基本的乃是要继续活下去,就是在毁灭的前夕,为了维持身体的功能,城中的居民自然要继续吃喝;面对死亡之际,他们继续喂养活的肉体,却没有人建议禁食、悔改或控制肉体的食欲,以便避开灾祸。
然而对于住在巴比伦境内,那些被掳的人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信息。他们在文化最悠久之地居留,流传许多俗语,甚至在二十世纪,仍有一种俗语继续盛行。‘吃喝快乐这是人生第一的目的’这几句话起初是基盖麦(Gilgamesh)说的,他是古代巴比伦的一位英雄,在他寻求了解人生时,他遇见一个酒吧的女侍。但是在这种说法里,含有一种讽刺。基盖麦是一个异教徒,在寻求一种高贵人生的意义时,他听到这些话,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相信之;对于耶路撒冷的居民来说,不论是在自己的家乡,或是被掳往国外,这个在绝望中吃喝的比喻,都是他们自己犯罪所造成的一种后果,并不是由 神而来的劝告。
所有的人都要吃喝,但是按照摩西所说(申八3),同时也为耶稣所引证(太四4),‘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凡是吃暴力食物的,决不能吃生命的粮,所以在恐惧中生活的本身,最后必吃胆颤的食物。
(三)在事奉中的软弱必变为有力量。与这个扮演的比喻完全相称的特色,就是一位软弱和胆颤先知的画像,他使饮水溅出,口中充塞食物;这对于那些被掳的观众来说,并不是一个给人好印象的标志。他一面表演这个比喻,无疑的,他一方面表达信息中的极端恐惧乃是相当自然的动作。
如果以西结是一个神学院中进修宣道学的学生,毫无疑问,他在表现方面一定不及格。一个先知传道,必然是强而有力,使他的听众大受感动。他必须以积极的个性来吸引他们,并不是凭着戏剧性的演艺来惊吓他们。但是,事实决非如此,对先知最基本的要求,乃是顺服 神的命令。假如那个命令要求脆弱的表现,千万不要忘记 神的力量可以藉着人的软弱彰显出来。
古时谚语的倒转(十二21-28)
在任何先知的事工中,听众总是抵挡;如果信息是一种不合口味的定罪,抵挡必然更加坚决。以西结所传预言的内容,导致他的信息遭遇抵挡,并不令人惊奇。但是以西结并不是以色列人第一位的先知;在他以前已经有许多先知,其中有真的也有假的。在过去的世代里,有许多百姓对于先知戏剧性的传道,已经表现出某种标准的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前所作简单的响应,现在已成为先知的说法或俗语。每当某一位使者消失时,他的信息便会得到被‘抛弃’那种方便的响应。
在这一段简短的经文里,暗示这位先知的事工遭遇抵挡;那些被掳的人,可能会听他的信息,但是他们并不太重视他。这位先知所作比喻的表演,和灾祸迫近的宣告,那些听众就以他们祖先所用的俗语,和聪明的说法作响应。所以现在这位先知得到指示,要在他的事工上,采取更积极的步骤去推进;并不只是表演出来,和传讲 神的宣告,他要考虑百姓的响应,并且破除他们心地刚硬的防线。
这两种古时谚语的倒转,有它本身提供的帮助,但是了解这一段简短经文的含意,对于这位先知和他的听众来说,都可以得到亮光。
(一)第一句俗语:异象永不应验。这句俗语(22节)的英文翻译,并没有充分表达希伯来原文的简洁。应当译为:‘时过事消’。换句话说,听众的反应是,那些先知作这么严肃的宣告,实在大可不必,他们总是以可怕的灾祸作为警戒,却一直都没有发生甚么事情。由于大多数的人都作抵挡的响应,所以其中含有一些真理的成分;有许多预言过的事情(谁去分辨真假先知呢?)至今尚未应验。对于第一句抵挡性的俗语,有两种不同的因素:(甲)有时间的因素。一位先知说将要发生某种事情,可是当时间过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乙)因此,其中含有假的的成分。如果没有任何事情即将发生,预言必不可能是真的。
如此一来,以西结的新预言,便有一种不同的扭转;他把听众的机械式的抵挡颠倒过来。颠倒的俗语可以这样表达:‘时候到了,各样事情都将应验!’那些听众可能仍旧说,这种预言和其他的预言并没有甚么不同,但是两三年之后,事实果然成为真的,以耶路撒冷的失败为最高点,他们要对从前认为是空话的预言承担责任。这种情景正如豫尝审判的日子一般。‘没有这么一个日子,’百姓呼叫说,但是实际审判他们的日子,要报应他们的抵挡。
(二)第二句俗语:应检是在遥远的将来。对于先知宣讲所作的第二种回应,稍微有点谨慎;对于那些贪爱面包两边牛油的人,具有吸引力。他们并非否认预言不真实,那些用第二句俗语,暗示豫一言的应验是在极远的将来(27节);所以目前不必烦恼。让未来的世代去焦虑罢!因此,这位先知也使这种说法倒转:在你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事就要发生。
这位先知作了这样两种宣告,来破坏那些被掳之人顽强的抵挡: 神的话语决不虚假,将来必要应验的。它不是在遥远的将来,不久就要知道。但是在这一切事上,时常发生悲剧,因为响应人的抵挡, 神加速灾祸的来临。更正确的说,由于人抵挡 神的话,促使结局早日临到,因而减少悔改的机会,就是在 神最初的话语中所暗含的。
(三)百姓的抵挡表示他们的盲目无知。在百姓中流传的俗语,有种可怕的讽刺,表明他们根本不知道 神在人类历史中的作为。‘时间已过,无事发生,’他们这样说,以响应先知所讲的。然而事实已经临到他们身上!他们正过着被掳的生活,正如一个囚犯,从牢室中寄给法官一封信说:‘你总是威胁,要把我送进监牢,但是你永远都不能作这种事情!’所有的百姓都是如此,那些被掳的人早就应该知道,坚决认为预言不会应验,或说在遥远的将来才会发生,真是愚昧到极点;只要他们睁开眼睛一看,就可知道结局已经临近。
然而,对我们现代的人,读这一段古老的经文,发觉别人的盲目无知,总比发现我们自己要容易得多。先知所说的预言时常临到我们,而我们自然的回应也如同那些被掳之人一样,‘这事决不会发生,不论如何,当我在世的日子,不会成就!’这样一种响应,只能使我们希望迟延的事更为提前。我们必须有一种认同,先知预言的审判,实际上是一种恩言,立即回应,便有盼望;长久拖延,必然促使灾祸速临。
(四)这位先知所传的信息,说明他的工作非常艰难。当我们研读以西结书,或其他先知书的时候,如果我们要了解先知事工真正的难题,我们必须注意他们的听众。以西结所传的信息不受欢迎,他的同胞对于 神话语的响应,并不热切。对于先知的讲道,他们提出长久流传的俗语作答案。那些老答案固然只是借口,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优点,因为以西结相当清楚,从整体来说,每一个世代都有许多假先知,对于预言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对于以西结自己的变幻无常,我们只能沉思。他怎样知道,自己所说的预言是真的呢?他怎么能够确定,他自己完全不错,甚至使那些流行的俗语颠倒呢?生活在这么一种环境里面,任何正常的人都会遭受到各种的痛苦,但是对于以西结来说,他话中的真理,乃是响应他非常真实的异象和使命。因他曾遇见活的 神。他不是选择一种终身职业,乃是被迫执行一项任务。因此,他的话语真实,在于认识向他说话的‘那一位’。然而以西结的经验,乃是 神仆人经常需要的一种提示,以便和他所服事的‘那一位’,保持密切的关系。长久听从他本国百姓的话,可能会严重地损坏他自己信心的力量。──《每日研经丛书》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