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马可福音第十四章
最后一幕开始了(十四1,2)
耶稣一生中最繁杂的一幕,现在即告开始了。逾越节(Feast of the Pasover)和除酵节(Feast of Unleavened Bread)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前者在犹太阴历“尼散”(Nisan)月十四日,即四月十四日举行;后者则包括七天的节日,是继逾越节后起计算的。逾越节是犹太人的大节期,庆祝的仪式像安息日。但除酵节则属一个小节期;在这七天中人们不许策划一件新工作,但‘对公众有益或不妨碍自己利益的工作’则可以做。所以大的庆典还是那个逾越节。
逾越节是犹太人三个必须遵守的大节期之一,其它两个是‘五旬节’和‘住棚节’,故此每逢遇到这三个节期的大日子,住近耶路撒冷四周十五哩内的犹太男子必须前往祝节的。
逾越节有双重的意义。
(甲)它富有历史意义(出十二),为纪念以色列民从埃及作奴隶受捆缚中被释放出来而设的。 神降下天灾在埃及全地,促使法老王允诺他们离境;但当每次天灾过后,法老王即硬心食言,不履行自己的允诺;而最后最猛烈的一次打击,便是在一个恐怖的晚上, 神差‘死亡天使’执行屠杀埃及人全地每家人的长子的任务;而以色列人则宰杀一只羊羔,用一捆牛膝草蘸了羊血,涂在门楣上,当‘死亡天使’巡过,则逾越这个以色列家,人丁便可保安全。当他们未离境之前,在急忙之际,把烧熟的羊和除酵饼吃饱。这就是逾越节的扼要意思了。主要是纪念他们获得自由和当天所吃的逾越节餐而设的。
(乙)它还有一个农作的意义。在这个节期中,农人大麦收成的日子到了,于是他们在这天捆着一束大麦在 神面前摇动(利廿三10-11),按照他们的习俗规定,必须度过这天,并须照着规矩,感谢 神,然后可以出售新收成的大麦,或用大麦做新面粉的。
犹太人为这个节期而作出各种准备,刻意务求尽善尽美,差不多在一个月前,会堂的教训和学堂的学生课程,都集中在解释逾越节的背景和要义,使守节期的人明白他们所做的是甚么。他修桥补路,并把四周地方整饰一番。还有一件十分特别的事情,便是粉饰坟墓了。原来犹太人习惯在路边筑坟埋葬死者,而朝圣者路经这些地方时,若偶一不慎,误触死人,即成为不洁的人,而按照律法,则不准上耶路撒冷守节,因此他们把路边的坟墓全部粉以白色,避免外人误触死者。诗篇一百廿至一百卅四篇称为“上行(或作登阶)之诗”(Psalms of Degree),是朝圣者沿途上耶路撒冷时,随行随颂唱的,音乐歌声的和谐气氛,当然可以减轻旅途的辛苦感受。据说诗篇一百廿二篇是他们沿着山坡走上圣殿时,也就是旅途中最后的一段,一齐唱出来的一首诗。
我们曾经说过,在耶路撒冷周围十五哩的犹太男子,必须前往守节,但真实的朝圣者却不止这些人。原来犹太人都有一个雄心,希望在末离世前,至少有一次机会上耶路撒冷,吃逾越节餐。所以每逢逾越节期间,外地人群蜂拥前来,许多是从各国各地前来的犹太人。而在这节期间,耶路撒冷的住宿是免费的。当圣城的地方客满时,他们便住在附近的伯大尼和伯法其两个小村子了。
犹太人历史家约瑟夫写过一段文字,讲及前来祝节的朝圣者人数。在公元后六十五年,当西斯提亚斯(Cestius)任巴勒斯坦巡抚时,他想设法,向当时的尼罗王解释犹太人的宗教观念和重要性;为了对尼罗王刻划出一个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命令大祭司统计一下在一年当中,守逾越节时,所宰杀的羊只到底有多少,所得的数字一共有廿五万六千五百只。照着犹太的规矩,十个人的团体便须屠宰一只羊羔,所以当时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的人数,在三百万左右了。
而这里也可以看见犹太掌权者的烦恼。每当犹太人前来守逾越节之际,民族意识特别浓厚;当他们纪念以往 神如何拯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奴役捆缚,现在也当然渴望 神可以帮助他们,推翻罗马政府了。当时罗马犹大境的首府并非设在耶路撒冷,而是驻军在该撒利亚。所以每逢逾越节期间,罗马官长便调动特别部队前往耶路撒冷的‘安东尼亚塔’(Tower of Antonia)驻守,从那里可以监视圣殿。罗马人当然知道在这节期间,人民的感情和民族意识达到顶点,所以也不敢粗心大意而不防范。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亦清楚知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若他们捉拿耶稣的话,必定会触发一次暴动,所以他们必须用秘密的方法行事,设法不让民众知道他们捉拿耶稣的阴谋。
耶稣生命最后的一幕是在耶路撒冷进行的,当时整个圣城已挤满了从各方各地前来守节的同胞。他们前来祝节是记念 神在他们以往的历史中施行拯救,把他们从奴役的厄运中释放出来,但现在 神所差遣的人类拯救者已来临,但人们却刻意要把
爱的浪费(十四3-9)
这个故事较深刻的一点就是耶稣
当时耶稣在伯大尼,一个称呼西门的
她可能有几个缘故要这样做的。她的原意或者是希望把整瓶香膏用尽。照着东方民族的习惯,有时一只让一个贵
她的行动立刻引起旁观者的不满批评,因为这瓶香膏价值决不少过三百个银子(denarii)。个银子就是一天的工酬。她把一个人用一年的时光赚来的钱,就此糟蹋了,为甚么不用这些钱去
这件事展示出爱心的行动。
(一)耶稣说她所做的是一件美事。希腊文美是有两个字去表达出来的。第一个是‘道德上的美’(agathos);第二个是‘不单美善,并且美妙’(kalos)。前者(agathos)的美是指一件事虽然做得妥当,但整件事的过程可能十分艰苦,使人望而生畏和不吸引人的。但后者的‘美妙’,使人觉得有一种欣悦愉快之感,事后为人津津乐道,而永远存着一个好印象。有人说过,若基督徒能时刻存心做出‘美妙’的事情,则对教会宣教有莫大的裨益了。这就是kalos所指的‘美’的意思了;也正是现在这个妇人所做的事。爱的驱使,会使人做出各样的‘美事’来。
(二)倘若爱是出于真诚,则爱中常是一件奢侈品啊!它决不会斤斤计较付出多或少一点;多少并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爱决不会小心翼翼数算付出的代价,或斟酌它的后果的。
(三)爱就是要把握在千载一时的机会去干的事。生活中的一种悲剧,往往是自己受了感召,想去做一件事时,但又拿不定主意去做;我们当然有些时候自觉畏羞,或者实践时感觉为难;或者当再三思量之后,便想到稳当的方针去做。我们时常在实时的感动之下会想着写一封致谢的信,讲一句多谢的话,送一件感谢的礼物给别人。但不幸的,这些只是一种浮现片刻的念头,于是胎死腹中,便没有下文了。倘若世界的人都能效法这个妇人,照着从爱产生出来的念头,不计较后果便立即去做,则整个世界都会变成美丽和友善,充满着关怀和善意了。虽然这奢侈而冲动的爱,但所表现出的关怀,却深深打动了耶稣的心。
(四)我们再一次看见耶稣常存着那种永远得胜的信心,十架的阴影已渐临近和扩大了,但是耶稣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终结。
出卖主的人(十四10,11)
马可用了极高明的手法,把在伯大尼膏抹耶稣的故事与犹大出卖主的记述编排在一起──一个是表现出慷慨的爱心;另一个是可怕的背叛行为。
每逢我们想起犹大时,心里必然战栗不已。但丁把犹大放进地狱最低的一层,是一个冰冷的地库,也是专为那些用冷血无情和深思熟虑的手段去对抗 神的人而设的一个恐怖地狱。
马可在整段的描写中,用字十分简洁,故此不容我们在这件事上作任何的推想。但在犹大的背后我们可以看见若干显著的事情。
(一)这件事是有贪婪成份在内的。马太福音廿六章十五节告诉我们,犹大走到宗教领袖的面前,为这事索取一个价钱作报酬。结果议定三十两银子。约翰福音十一章五十五节则给予我们一个提示而已。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当时的宗教领袖,希望知道耶稣当晚的所在地,而让他们去捉拿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贪钱,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使人遮盖了眼睛,看不见体面,诚实和荣誉是甚么。驱使人不择手段去榨取财富,拼命的去攫取。当犹大后来发觉因这样做时,他所损失的是极大的,但后悔已经太迟了。
(二)犹大的妒忌。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Klopstock)推测当犹大加入十二位门徒行列的时候,本来是一个有德行和天份极高的门徒,可以独当一面而居首位的,只不过后来耶稣特别钟爱的门徒,约翰,慢慢超越他之后,于是妒忌之心,油然而生,而致最后干出如此卑鄙的行为。我们很容易看见十二门徒之间的紧张争执局面,但其余的门徒很快便把自己的情绪,克服过来。当犹大心里的妒忌恶念萌生之后,便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于是便导致卖主的行动。可以败坏我们和别人的生命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很少能够与嫉妒相比拟的。
(三)犹大的野心。我们曾多次看见十二门徒,一心以为天国是建立在地上,于是为地上的官职而嘈吵过。犹大当然也没有例外。别的门徒可能对这个梦想仍依依不舍;但犹大则知道这个梦境已成泡影,实现的机会已经消失;在此极度失望之余,他把以前对耶稣的忠诚化作仇恨。莎士比亚在“亨利八世”一剧中,引述吴尔斯(Wolsey)对多马・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宣讲一段话:
‘克伦威尔,我劝告你,除去你的野心吧!
野心曾使天使沦亡,你毕竟是个人,
照着 神的形像创造,希望赢它吗?
到了最后,才思量爱惜自己吧!’
野心使人想尽千方百计践踏荣誉,蹂躏爱心,和压伤一切可爱的事物,人又何必如此做呢?
(四)有些人曾经幻想过犹大这样绞尽脑汁,苦思计策,无非想耶稣至终能免一死。犹大无可疑问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一心以为可以藉耶稣建他梦想的民族力量和光案,现在一旦看见十架的阴影显露出来,自己的目的既不能达到,于是唯此一计,希望强迫耶稣就范;藉着把耶稣交给掌权者手中,耶稣会起来反抗,于是他的革命运动,可以实现出来。这个理论有一个支持的理由,因为当他事败后,即把三十两银子掷回给那些犹太掌权者的脚前,随即自寻短见(太廿七3-5)。倘若这个解释属实的话,犹大卖主便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悲剧了。
(五)路加和约翰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解释,当时魔鬼进入犹大的心(路廿二3;约十三27),这样的解释也可能是当时实在的情形。犹大希望耶稣会照着他的理想去做;而自己没有照着耶稣的理想去行。他跟从耶稣的目的是想利用
我们唾弃犹大的作为──但让我们想深一层──贪婪,妒忌,野心和妄随己意行事。我们是否完全戒绝这些事情?这些因素曾使犹大出卖主耶稣,而到今日这些因素依然会令人出卖
预备筵席(十四12-16)
我们若说耶稣办事‘能干’,似乎对
当时耶稣的门徒想知道他们共聚晚餐的地点。耶稣便告诉他们,当他们进城时,看见一个携带水瓶的男子,一问便知道详细的办法了。这当然是一个预先订下来的安排,因为男子携带一个水瓶在肩背上,实在是一件罕见的事,犹如一个男子在雨天,携带一把女装雨伞出街一样。耶稣办事,决不会延至最后一刻钟才做的。
犹太人较大的一种屋多添设一个‘阁楼’的,看来犹如一个大箱子,上面放一个小箱子。这个小箱子便是‘阁楼’,由屋外有梯级直通,而不需通过屋内的主人地方。‘阁楼’有多种用途,可以当作储物室,可以辟作静室灵修,也可以留待作客人的房间。最特别的便是犹太人的拉比喜欢在阁楼教训亲密门生的。现在耶稣所做的只是跟随任何一个拉比会做出来的事而已。
我们必须记得,犹太人每天的开始是在黄昏六时起计算的;那天在午后六时之前是‘尼散月’十三号;称为逾越节预备日;到了下午六时过后是‘尼散月’十四号,即逾越节正日了。换句话说,十四号星期五的开始是在十三号星期四下午六时起计算的。
犹太人到了逾越节会准备些甚么呢?
首先是一个‘象征仪式搜索酵团’。在逾越节之前,屋中的一切酵团都必须清除净尽,因为首次逾越节在埃及地举行时,他们是吃除酵饼的(除酵饼一点也不像普通的面饱,样子如同饼干湿了水一般的。)他们昔日为了赶时间,匆促离开埃及地,所以做除酵饼,省了许多烧饼的时间。还有一点,酵团代表败坏的影响力,象征腐化作用,所以家中的主人在逾越节之前拿起一枝蜡烛,在屋中作象征搜索仪式;在未举行之前,他先献上祷文:
‘愿你常赐福,耶和华,我们的 神,全宇宙的王,你的诫命已经圣洁了我们,而又命令我们把一切酵团除去。’
在搜索完毕后,主人再说:
‘一切的酵团已在我的手中,一切我亲眼见或看不见的酵团,全都化为乌有,变作地上的麈土。’
其次便是在逾越节黄昏的下牛,‘献上逾越节的羊羔祭’。所有的人都群集在圣殿,崇拜者随即献上自己的羊羔,是必须自己宰杀的。在犹太人的眼中来看,血是代表生命而且是圣洁的,因为当人或动物受创伤时,血便从身体中流出来,所以他们这种信仰,亦属十分自然的。在圣殿中,崇拜者自己亲手把羊宰杀,在他们与祭坛之间,两排祭司分别站立,各人手持一个银的或金的盘子,当血从羊颈涌流出来时,祭司便立即用盆盛住,一直传递到祭坛前的一个,然后献上作祭,羊的身体随着分割,就是取出它的内脏和肥膏,这也是献祭的一部份仪式,而整个羊的躯壳则交还给那位献祭者。倘若约瑟夫所记述的数目是正确的话,差不多有二十五万只羊在这天被宰割,圣殿的挤迫情况,和洒血在祭坛上的紧凑气氛真是难以想象出来。羊是由献祭者自己携回家里烧烤,而不准煮熟吃的;也不准直接触摸任何东西,锅旁也不许碰撞。他们用一个石榴木架成的火坑作烧烤炉,烧烤叉由羊口直通尾部,整只羊包括头,四肢和尾,一起在火上烧烤。
餐桌是四方,而一边是打开的。桌是十分矮的,让那些挨靠在卧榻,左手支撑在榻上,右手拿食物吃的人,可以方便进餐。
有几件东西必须准备好的,而门徒当然在那天要替耶稣奔走办妥。
(一)羊──提醒他们 神差遣‘死亡天使’巡游埃及地时,见以色列人屋子门楣涂上羊血而得免厄难,这是 神保护他们的一个徽号。
(二)除酵饼──提醒他们从奴役束缚释放出来时,急忙进餐,只吃了除酵饼便立刻逃命的经过。
(三)一盆盐水──记念他们在埃及流下的眼泪,和经过红海时,海水排成两道墙,让他们安然走过的事迹。
(四)数种苦菜──(Horse radish,一译作
(五)一些果酱(charosheth)以苹果、枣子、石溜和果仁杂拌而成,这是记念他们曾在埃及辛苦以泥砌砖的劳役。并加上数条肉桂枝(cinnamon)记念他们是用禾草结成砖的用料。
(六)四只酒杯──杯子盛着半品脱酒,以三份酒和两份水混合。在逾越节餐中,在不同的程序进行时,分别举杯而饮,用来记念出埃及记六章六至七节中所记载的四个应许。
“我要搭救你们,
我要从埃及的奴役下解放你们,
我要伸出大能的手拯救你们,
我要以你们为我的子民,我是你们的 神。”(译文主要取自现代本)
这就是预备逾越节吃餐的大概情形。并且在这个晚餐中,家里的主人必须详细把昔日伟大的事迹, 神如何搭救他们在埃及脱离劳役的生活,告诉全家人知道。当晚与门徒坐席的一位就是 神所差遣来到人类当中,救赎他们脱离罪恶的主耶稣基督
爱的最后呼吁(十四17-21)
新的一天是从午后六时开始的,当逾越节晚餐来临,耶稣便与十二门徒一同坐席。他们当日的仪式只有一点与昔日在埃及时的情形稍为相异的。首次在埃及吃餐时,他们是站着的(出十二11),这是象征他们急忙逃脱劳役的情况;到了耶稣的时候,他们则挨靠着卧榻而守餐的,表示他们是一个自由的人,已经有自己的家园了。
这是一段十分深刻动人的描写,在整段时间中,耶稣心里都思念着一节经文:‘甚至我最推心置腹的知己朋友,吃过我的饭的人,也举脚踢我。’(诗四十一9,现代本)。我们从这话中亦可以看见若干重要的事情。
(一)耶稣知道将来要发生的事故。但
(二)耶稣看透了犹大的心。而最奇怪的就是其它门徒则毫未觉察。倘若他们知道犹大的阴谋,他们必会加以阻止,甚或用强力,亦在所不计。我们在这里应该记取一个教训,许多时候,我们做的事,可以在人的面前隐瞒,但决不可以逃避耶稣的目光,
‘我的心思在你的眼前敞露;
你的目光使我的意念赤露;
你的光照透我秘密的罪,
你的面对着我,使我无所遁形。’
清心的人能够坦然无惧见主的人,便有福了。
(三)在这段经文中,我们看见耶稣向犹大提出两件事。
(甲)
(乙)
这里显现出人类的整个处境, 神把自由的意志给予我们;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描写两个著名的旅行人士航行经过海上暗礁的方法;据说‘海妖们’坐在(Sirens)礁石上唱出悦耳的歌声,引诱船员,朝着礁石驶去而自取灭亡。第一个是悠力息斯(Ulysses),当他驶近这些暗礁时,用绳索把船员紧缚在船的桅杆旁边,无论他们如何挣扎,心里虽然禁不住那些海妖诱人的甜美之声,也不能作出反应,他用强迫手法制止船员而渡过危险。另外一个是俄斐乌(Orpheus),他本身也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他的方法,就是每逢航行驶近暗礁时,便奏出比海妖更美妙的音乐,唱出更悦耳的歌声,使船员全神贯注,而不受海妖的音乐所诱惑。他用更大的呼吁力量去阻挡外来的引诱力,结果亦生效。
 神就是采用后者的方法,不论我们喜欢与否, 神决不会强硬阻止我们犯罪。
救赎的象征(十四22-26)
我们必须先明白逾越节晚餐的程序,然后看耶稣当晚和门徒守餐的情况,才有清楚的认识。整个程序包括:
(一)分别为圣的杯(Kiddush)。分别为圣的意思是指这个晚餐与别的普通晚餐不同。家主举杯祝祷,然后每人都用这只杯饮。
(二)首次洗手。主礼人分别三次,照着在第七章里面所描写的仪式,洗洁自己的手。
(三)用一块香菜或莴苣叶蘸在一盆盐水里然后拿来吃。这是餐前的调味小食,而香菜(parsley)是代表昔日用牛膝草揩了羊血涂在门楣上;盐水则象征在埃及流下的眼泪,和渡过海的海水,记念 神带领他们安然脱难。
(四)擘饼,他们有两个祝福文可以采用的。‘愿你得福,主啊!我们的 神,宇宙万有的王,你将一切赐与大地。’或者:‘愿你得福,我们在天上的父,每天所需的粮,求主赐我。’在桌上放着围成三个圆圈的除酵饼。先取中间的把它擘碎;只吃些许,是记念昔日在埃及地苦难日子,当时劳役的人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面包吃,他们所吃的是零碎而已。当饼擘碎时,主人便说:‘这些饼是我们祖宗以前在埃及地受困苦时所吃的,现在有谁人觉得饥饿,先请他前来吃,凡有需要的人,也让他前来与我们守这个逾越节。’(现代的犹太人在异地守这晚餐时,则加多一句祷文:‘我们今年在此守这晚餐,明年便重返以色列地守餐了。今年我们如同奴役的人,明年我们便得自由了。’
(五)叙述拯救的故事。先由最年幼的一位开口问,为甚么要守这个节日?这日子与别的有些甚么不同?为甚么要循着这些程序而做?于是主人便和盘托出以色列人的救赎历史,引述记念这个重要的逾越节的因由。在犹太人来说,逾越节永远不会沦为一个刻板式的仪式,因它所纪念的是 神的力量和恩慈。
(六)唱诗篇一百一十三和一百一十四篇。诗篇一一三至一一八篇称为赞美上主之诗(Hallel),犹太儿童从小就学习背诵这些诗篇。
(七)饮第二只杯──称为宣告式解释的杯(Haggadah)。
(八)所有守餐的人在这时都行洁手礼并准备进餐。
(九)祝祷文:‘你蒙福,主啊,我的 神,你使地上的果子长出来。愿你蒙福,主啊!你用诫命把我们圣洁,求你现在与我们一同参加吃这个除酵饼。’随着便把除酵饼擘成碎块,分递各人吃。
(十)他们把一些苦菜夹在两块除酵饼的中间,再蘸些果酱(charosheth),然后一齐吃,它们称为湿饼(sop),记念他们的祖宗在埃及地,强迫造砖时的经历。
(十一)正餐是把整只羊吃清光的,余剩的便把它们毁掉,不准留待别餐佐膳用的。
(十二)随即再洗手。
(十三)吃余下的除酵饼。
(十四)献上感谢祷文。祈求以利亚来临,宣告弥赛亚的日子来到。于是饮第三只杯,称为感恩的,祝佑祷文是:‘愿你蒙福,主啊,我的 神,宇宙的王,祚使葡萄结出果子来。’
(十五)唱第二段赞美上主之诗,即诗篇一一五至一一八篇。
(十六)‘饮第四只杯’,然后再唱诗篇一三六篇,这是‘伟大的颂主诗篇’,(The great Hallel)。
(十七)诵读两段短祷文。
‘都要称颂你的一切作为。主啊!我们的 神。一切的圣者、义人,秉行你眼中认为美事的人,和你的一切子民,以色列全家,都欢欣歌唱。愿他们赞美、祝佑、彰显、荣耀、高举、尊崇和使你的名圣。 神啊!我们的王。称赞祢是一件美好的事,愿人歌颂称赞祢的名,因为祢是 神,从亘古直到永远。’
‘凡有气息的人都要称颂祢的名,主啊!我们的 神,地上凡有肉体的灵,都要不断荣耀和高举祢的名, 神啊!我们的王。从亘古直到永远,祢是 神,除祢之外,我们没有别的王,也没有别的救赎主和救主了。’
这样便结束了逾越节的晚餐程序。倘若耶稣当晚所守的是逾越节的话,第十三项和十四项的内容,
现在我们观察耶稣所做的有甚么意义?
耶稣现在便是用这个方法教训门徒,藉着一个重要节期的晚餐作背景,加以戏剧化的动作,把永恒的信息刻在门徒的心里。

我们还可以看见另一件事。最后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耶稣经常表现出来的两件事。
朋友使
耶稣对一切事情早有准备,而且能够处之泰然,这真是一件很独特的事啊!对反对
华尔坡尔爵士(Sir Hugh Walpole)写过一本着名的小说坚忍(Fortitude)书中的主角,名叫彼得的信条是:“生命的本身不重要;主要的是人把多少勇气放进生命当中。”这样的生命便会多姿多采,而到了最后,他的人生到了登峰造极时,他听闻一个声音:‘身体上的痛苦和刑罚是一种福气;失去朋友和失望,与及爱的牺牲,也是一种福气;地上的希望消失是一种福气;人生的痛苦、忧愁、辛劳和忍耐都能使人长出勇气,也当然是一种福气。这一切事物都是人类的福气,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性的成长。’彼得此时跪下祷告:‘求你使我成为一个真正成长的人……不畏万难,预备面对一切事物。倘若友爱、仁慈和成功肯来就我,我就承接过来,但若果它们没有来临,我也不怨恨;只要我能刚强壮胆,成为一个有勇气的人。’
耶稣可以说是一个坚忍和卓绝的人,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能出其右者;
耶稣预告他们将会失去对主的忠诚时,彼得当然不信会有这样的事,昔日的忠贞的大将常有此抱负:‘头可断,但坚贞报国,效忠皇上的心,必永远保持。’当晚的彼得就当众讲出这句话来。
耶稣所讲的‘跌倒’,是有一个教训在里面的,这个希腊文动词(Skandalizein)是从‘啖阱中的饵’(Skandalon或Skandalethron)变出来的。所以‘跌倒’可以视作‘跌进陷阱里面’,或‘被别人的诡计所滑倒。’当时彼得十分自信,忘记了世界上最刚强的人,偶一不慎,也会滑倒在地上;彼得忘记了人性的软弱和引诱者的威猛力量。虽然如此,我们不要疏忽一点,彼得的‘心是放在一个正确的地方的’。人宁愿有一个彼得火热的爱心,虽然一时不慎而招致耻辱;总比一个犹大冷酷仇恨的心为好。那么,让一个自称永不毁约的人,来责彼得吧!让一个自称思想永远没有错误的人,行为绝对纯洁的人,前来唾
愿你的旨意成就(十四32-42)
我们读这段经文时似乎有点不自然的感觉,因为我们似乎闯进耶稣私下痛苦的感受当中。
假如当时他们仍然留在‘阁楼’,便会十分危险了,因为犹太人领袖已经密切注意着他们,由于犹大已泄漏了消息,他们随时都有机会突击进来。耶稣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去的,而犹大也知道耶稣会到客西马尼园,这点可以证明耶稣常到这里的。耶路撒冷城有许多花园的,而有钱的人家可以在橄榄山上自置花园作为憩息之所。耶稣当然有些朋友是十分富有的,而在这个晚上
耶稣举步走往客西马尼园时,心里渴望着两件事──人的团契和 神的团契,正如创世记二章十八节所写, 神起初曾说:‘那人独居不好。’当我们有烦恼时,我们希望有人伴在身旁,即使不需他为自己做甚么事,甚至乎不会和他谈些甚么,只要有人在身旁便可以告慰了。耶稣当时的处境也是这样。最奇怪的是,不久之前那些发誓跟随
从这段经文记载中,我们看见耶稣所表现的几件事情。
(一)耶稣并非一定存心想死。当时
(二)
(三)




 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
我们必须注意在这段经文结束前,那个卖主的人和那班人前来捉拿耶稣耶稣当时有甚么反应呢?
捉拿耶稣(十四43-50)
整件事都是以戏剧化的描写表达出来,虽然马可的描写用字不多,但每个人的性格都流露了出来。
(一)卖主的犹大。平时当人们看见耶稣时,必会认出
(二)捉拿耶稣的暴民。他们来自祭司,文士和长老组织成的公会。当时虽然受罗马统治,但是公会仍拥有沿袭下来的权力,可以聘用他们指挥的警卫队,他们自然有自己的义务和权利,去维持秩序的。而当他们前往捉拿耶稣时,在路上有些暴民自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马可刻意描写出他们的紧张情节,他们的装备气氛都显露出一件煞有介事,意味到一件流血的事件,一触即发,而整个恐怖气氛是他们制造出来,而不是来自耶稣
(三)当中有一个拿起剑来,给敌人迎头一击,‘十分失望的人’。约翰告诉我们这人就是彼得(约十八10)。在众人中,此举以彼得的身份最为贴切,但马可却没有把彼得的名写出来,恐妨当时会对彼得不利。在这次混乱的伏击中,可能没有人看清楚谁动手给敌人还击;所以把他隐姓埋名倒好,但当约翰写福音时,已经是四十年后的事了,他把彼得的姓名直道出来,也不会碍事。本来拿剑去砍人当然不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但在此冲动的一刻,有人肯替耶稣出一出气,给敌人迎头痛击,我们心里也暗自高兴。
(四)还有众门徒。他们在战栗惊惶当中而不敢面对危险。他们害怕自己会遭遇与耶稣同一的命运;于是他们逃跑了。
(五)耶稣自己。他在整个混乱惊惶的气氛中安然站立,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当我们读这段经文时,得到一个印象,就是耶稣,控制了整件捉拿事件,而不是公会的警卫。在耶稣来说,客西马利尼园的事已告一段落,而现在平安与宁静已回复到
有一个少年人(十四51,52)
这是两节十分奇突和使人费解的经文。骤然看来,它们完全与整段内容无关宏旨的;这两节经文,对整个故事的描述,也没有甚么特别的贡献;既然作者把它们写了出来,它一定有内在的原因。
我们曾经讲过马太和路加借用了马可的内容作写书的基础,而对马可的资料,他们也差不多全部搬了过去。但这两节经文,他们却没有放进他们的福音书内,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两节经文对马可有特别的兴趣,但对别的人看来,删去也无伤大雅。于是我们要查问,为甚么这两节经文对马可有特别的兴趣,非放进福音书内不可呢?我们有一个可能的答案,这个少年人就是作者马可自己。他这样的写法,好像对读者说:‘我当晚也在场啊!’他当然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
当我们读使徒行传时,便看见初期教会的聚集地方是借用马利亚的屋子的,而她就是马可的母亲了(徒十二12)。倘若这是事实的话,当晚耶稣守逾越节晚餐的地点便是在马利亚家里的阁楼,而这个地方后来做了教会发展的总部,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假若这个推想合乎逻辑的话,我们便看见下列几个可能性的地方。
(一)马可在逾越节的晚餐中,也和他们同在。当时他很年轻,外貌看来也只像一个大孩子,于是没有人对他特别留意。但是他对耶稣的事却特别向往,而当晚深夜时分,本来是睡觉的时候了。但为了好奇心所驱使,他只拿了一块麻布作披衣,偷偷跟随耶稣,来到客西马尼园,看个究竟,而在整段时间,他在暗处留心察听,故此在客西马尼园的对话情节,他是在场目击的,而当门徒熟睡之际,他在旁边体察到耶稣的举动和心灵挣扎的表现。这个少年以景仰的态度,在旁全神贯注,而把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英雄祈祷的经过全部记在心里。
(二)第二个可能就是照着约翰的描述,犹大在晚餐还未结束之前,便偷偷离开现场(约十三20),他可能赶往向犹太人的掌权者告密,把他们聚集在‘阁楼’消息报告给他们,好让他们派出警卫队前来捉拿耶稣。但当犹大带领他们来到‘阁楼’时,却发现他们早已离去,当时自然引起一场骚动和嘈吵,于是把在梦中的马可也嘈醒了。马可见此情景,在急忙之际,从床上只拿起一块白麻布,把赤裸的身体披盖,赶快跑到客西马尼园报讯,但抵达时,已迟来一步,而在骚动中,他也几乎被人捉拿。
无论当晚发生的过程到底是怎样,这两节经文肯定是与马可本身有关的。他对当晚的经历,深深记在心中。马可以一个谦虚作者的身份,自然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名字,放进这段内容里面,但写了这两节经文出来,犹如作者自己把私章盖了上去:‘我当时还是一个孩子,但我亦在场目睹一切。’
审讯(十四53,55-65)
当时发展的情形十分急迫,一切都好像朝着一个预期的结局推进的。
当时的犹太人公会权力有限,因为直接管辖耶路撒冷的还是罗马政府。公会对宗教的事情有权过问;而且自设有警卫队,以维持秩序。但他们却没有权柄定死罪,倘若马可所描写的是公会的审讯,那么他们要办的事便略似一个大陪审团;它的功能并非定罪,而是替罗马长官作出起诉的预先查讯,搜集资料以备起诉。
但毫无疑问的,公会在审讯时,已不照着他们的传统法规去做,他们审讯的法规是清楚记载在犹太人的一本经典密示拿中,这些法则虽然只是把大原则刻划出来,但整个公会对耶稣的审讯,都表现出他们的不公平。
公会是犹太人最高的法庭,由七十一位会员组成,包括撒都该人──祭司的身份全部都是属于撒都该人的──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对律法是十分熟识的,还有受人尊崇的长老。公会的会员若有空缺时,则由他们提名递补。大祭司便是公会的主席,主持会议,他们以半圆形的圈子围坐,彼此可以望见对方半圆对面的地方由拉比的门生围坐,这些门生可以替受审人代辩,但不准指控。他们的正式聚会地点应该在圣殿里面,称为‘掘石’(Hall of Hewn Stone)的一个大堂;一切有效的决定都必须在这里进行,否则是无效的。本来他们也不准在夜间或在任何大节期中进行审讯。当证供提出后,证人必须分别受盘问,只有大家同意的证供才算有效,然后公会的每一成员都须分别作出自己的结论,从最年幼到年长,依次说话。倘若是定死罪时,则必须把判词顺延等待一晚,才宣告,好使公会,各员有机会改变原判,藉此而对犯人开恩。
由此我们可以指出当时犹太人的公会根本没有依照法规行事。他们不在圣殿施行审讯,而且是在夜间进行。审讯时,没有让个别会员发表意见;又没有隔一晚才把死罪宣判。总言之,犹太人为铲除耶稣,和尽快行事,决意破坏他们自己的法规。
首先开庭时,提出的假见证也不相吻合,证人指控耶稣曾宣告
最后,大祭司一手包办整个审讯的总结,他向耶稣发出一个本来法规所不容许的问题,因为他的问题直接使犯人自供嫌疑的罪名:‘你是弥赛亚吗?’。虽然如此,耶稣觉得到了这个时候,
从这件事中,我们亦可以体察出耶稣两点伟大的特征。
(一)耶稣的勇气。
(二)耶稣的信心。虽然十架的刑具已成了定局,但
我们就此来看,当然要为耶稣洒下同情眼泪,这实在是人类一个最恐怖的悲剧啊!
勇敢和懦弱(十四54,66-72)
有些时候,当我们讲这个故事时,似乎会对彼得作出不大公平的判断。其实当晚彼得所表现的一切,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勇敢的表现。他首先在客西马尼抽剑出来和捉拿的人打
这里我们见人类奇异的天性混杂。当晚彼得坐在火旁,寒意迫人,而彼得以披衣盖身瑟缩在人丛中。可能有人把一块木头抛在火中,熠熠的火光随即冒起来,登时有人认出彼得,而他却否认和耶稣有关。但有一细节我们常常忘记的,一个审慎的人在此时,便会立刻逃跑了,但彼得仍旧留在那里;过后,有人再发问,但彼得同样也否定了。此时彼得仍然留在那里。当第三次同样的问题出现时,彼得亦再三否认,但他没有起誓咒诅耶稣,只是起誓说自己不认识
原来罗马人夜后的时间是从黄昏六时至翌日晨早六时分作四更计算的。到了第三更,即早上三时,在守卫军队更调前,即吹起号角,称为gallicinium,这个拉丁字,意即鸡啼。当彼得第三次否认耶稣时,刚好从远处传来号角之声,十分刺耳,他顿然回忆耶稣曾说的话,于是痛心非常。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一点,彼得是在充满着无此的勇气中而跌在试探的陷阱里。若以一个谨慎自守,为安逸而保身的人来说,这件事永远不会临到他的身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抵受不住外来试探的忍受程度。在别的人来说,未到彼得所能忍受跌倒之前,早已作了试探的俘虏了,但彼得竟然忍受到此刻,诚属难能可贵了。
而且还有一点十分可贵的──这件事的资料来源是出自彼得的口,以前我们已经在绪论中提过,马可是从彼得的讲道内容中取材而写成这本福音书的。由此可见,彼得对自己否认主的事直认不讳,而且重复申说:‘这是我当时所做的事,但那奇妙的耶稣,仍然不住的爱我。’
从前有一个十分受人景仰的布道家,名叫北宾劳(Brownlow North),他虽然是 神所器重的人,但少年时代的生活却是放荡不羁。有一主日,他在苏格兰阿伯丁讲道之前,有一个人把一封信递给他,内容讲及他以前的可耻行为,并且提出警告,倘若他胆敢站在讲台的话,便把这件事当众揭发出来,北宾劳不慌不忙拿着这封信,一同行到讲道台去,向会众读出这封信,并且对这件所谓耻辱的事,直认不讳,然后他述说基督如何饶恕和改变了他的生活,基督如何使他变成一个新造的人,他用自己的可耻,但已经悔改的行为变一块磁石,吸引人归信基督。彼得所做的就是这样了。他大胆的告诉别人:“我伤害了
倘我们用悟性来读这段经文时,彼得的懦弱故事便会变成一首英雄史诗;一个耻辱的故事也可以化作一件荣耀光辉的事迹了。──《每日研经丛书》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