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六章
Ⅶ 弄巧成拙(六1~13)
  这一章充满了巧合,但所有的细节都合情理,不会令人觉得不可置信。每个人的举动都很吻合他的性格。而且,正因哈曼好炫耀的本性,已是意料中的事,到头来竟碰了一鼻子灰,让死对头享尽威荣,造成极度戏剧性的讽刺。
A 国王失眠(六1~3)
  当全国贫苦百姓都在睡梦中,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却睡不着觉(字面意思是“睡眠离他而去”。参
book of memorable deeds,“值得纪念的事迹之书”(参
145 Herodotus 列出五次这样的奖赏,有三个是大利乌王朝时代的(iii. 138, 140; v. 11),另两个在薛西(Xerxes)王朝(viii.
85; ix. 107)。薛西王第一次赏赐土地给两个人,又将其中一个名字列在“造福国王的榜”上(波斯的 Orosangae)。第二段记载薛西王赏赐救他兄弟性命的人,派他作全基利家省(Cilicia)的总督。
B 哈曼受辱(六 4 ~ 13)
  要嘉奖一个人,又要保证他会感谢领受的好方法,最好就是问那受奖者喜欢什么。可是这一次国王迫不及待,不想再耽延了。
  4. 那天清早,连侍卫也未站岗,院内空无一人,只有哈曼在那里。哈曼也是一夜作工,监视木架的制作;然后顾不得睡觉,趁王还未上朝的清早,就想早早与王商议,执行末底改的死刑。哈曼这样的大人物,也会受挫于排队等候接见,虽然他可以排在第一位。
  5. 他立时被亚哈随鲁王召见,是相当意外的特别恩典,他可能看为好兆头。站是直译的动词(希伯来文作 amad),这字的意思很有弹性,三章4节译作“站得住、站不住”;七章 7 节作“起来”;这样的意思是
  6. 这里二人相遇,心意却相反。国王当然期待人人都会照这大臣喜欢的方式得奖赏,而人人都会像哈曼一样,以为是自己会得奖。讽刺就在此
  7~9. 哈曼重复国王所用的字眼
  10~11. 想不到,哈曼就是那将执行御命的“极尊贵的一个大臣”;而接受朝服和御马的“王所喜悦和尊荣的人”,竟然就是哈曼要把他挂在木架上治死的那人。国王对这两位臣下彼此间的冤仇敌对,似乎一无所知;他封闭在王宫里,连一个在城门口玩耍的孩子也一目了然的事,他也全不知情。当时观看游行的百姓,一定看出其中的讽刺性,希奇两者多么不相称。哈曼奉旨所宣昭的话,一定如鲠在喉般地难受。在众百姓眼中,他早已完蛋了。
  12. 这不相称的情景,直到末底改回到朝门口时仍继续出现。当时他是否仍穿着王的御服,并不关紧要,因为这件事对他的身分丝毫没有影响,他不过参与了一幕皇家的戏剧演出罢了。但是哈曼却丢尽了脸,无地自容,而且会当众表现出他的哀伤。
  13. 细利斯对她丈夫的困境,感同身受,表示他夫妻俩的关系,比以斯帖和国王的关系深得多了,这使后来发生的事,打击更深。这时哈曼处处碰壁,但从他的参谋们所说的话听来,他们似乎一点责任也没份儿似的。他如果是犹太人,表示他们当初并不晓得这事,而哈曼却早知道末底改是犹太人(五13)。这时他既碰壁,就把他孤立起来,这是第一步。你始而败落……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这样冷淡的劝告背后,似乎有一番民间公认的睿智,可能属箴言之类。犹太人被掳掠至殖民异邦,仍生存无恙,而且保持了他们民族的身分,人的眼目看得很清楚,也见证了他们的神的大能(参
146 见 AB, Plate 4.
Ⅷ 以斯帖的第二次筵席(六14~七10)
  14. 事态急转直下,哈曼还在踌蹰自己的处境之际,已有太监来到门前,国王派人来接他去宴会,这是当时的惯例。催哈曼快去,希伯来文有“赶忙”的意思,例如二章9节,慕理认为这动词加强了哈曼身分的重要性147。不过,这里可能暗示,哈曼因苦闷而耽延了赴宴的准备,他可能感到自己失了控制大权,于地位不利。他更加不敢叫国王久候了。──《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