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何西阿书第九章
v. 不蒙悦纳的宗教节期(九1~9)
  一系列新要求(1节)标志这部分的开始,结尾是一节简短的审判宣言(9节)。整段信息的基调,就是宣告审判带来流离失所的结局(3节),他们所有宗教节期活动也将变得不可能(4~5节)。在本属耶和华的地土上(3节),他们的节期成了进行外邦邪淫活动的时机(参像外邦人一样,1节)。如今他们将分散到各处的外邦人中间(3、6节),在那里,吟唱耶和华的歌只会勾起他们对往事哀伤的回忆(诗一三七)。先知在先前已鸣响过民众被掳的警钟(七16,八13),但却第一次预言以色列人所珍惜的重大敬拜节期将停止,藉以警告岌岌可危的情势。
  我们推断此时听何西阿发言的听众,与八章1~14节特别提到撒玛利亚时的听众相同(5~6节)。因为他提到位于撒玛利亚周围,隶属亚述帝国,却仍享有一定自由的以法莲(九3、8;参“历史背景辅参”

  而以色列怒气冲天的反应却是意料之中的,他们执迷不悟地攻击先知本人(7节)。书中直接引用民众(或祭司)向先知发出的狂叫,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整段信息弥漫着争辩的气氛(参四4,是先知与听众间发生争辩的另一个明显例证)。沃尔夫(152页)的推断可能极有道理,就是先知讲到第1节时曾被听众的反驳打断,他们例举庄稼的丰收来证实他们是蒙神祝福的,况且他们的谷场和酒酢还丰满有余。何西阿的回答是在第2节中毫不留情的预言,和第3节中清楚陈明被掳的结局。第5节的修辞疑问句大大增强争辩的气势,并且迫使以色列回答“什么都不能行”,这一点证实了何西阿的预言:一旦以色列分散到列邦中,他们一切宗教节期活动都将停止。指说以色列的人称从直接(第二人称,1、5节)变换为间接(第三人称,2~4节),原因很可能是这段信息带有争辩的性质,但第二人称的信息有可能是针对祭司说的(参四4~五7,他们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第三人称是对民众说的,这种方式在五章1~7节中出现过。九章1~9节的全部信息内容,都是先知和民众或祭司之间的应对,这里神既没有直接发言,也没有提到──四章4节~八章14节却恰好相反,神扮演主动发言的角色,九章10节后重现这种方式。何西阿在九章1~9节中坚决果断的言词,可能是招致第7节直接攻击的原因。
  1~2. 两个否定命令句“不要欢喜”(参:赛九3,描述一次丰收节期时欢呼喜庆的场面)和“不要快乐”(参:赛四十一16,讲到另一次更大丰收喜庆的场面),如同倾盆大雨冲击着以色列欢庆跳跃的游行队伍112。这不仅大大冷却朝圣者的热情,还威胁到他们得救的指望。因为欢喜快乐本身就是救赎应许的部分内容,是引出奇妙喜讯的前言(参:赛二十五9,六十六10,太五12),如今却是在宣告他们必荒凉败落。
  诚然,诸如埃及和亚述的外邦人(3节),也许仍可继续陷在生殖异教的罪中之乐里,但受过神藉其特殊历史调教的以色列,却不应该与他们携手同行。他们的异教邪淫活动已使人忍无可忍:他们不是在敬拜,而是在淫乱(参一2i.
第一幕
C 
C 
  从第2节中我们可听到攻击淫乱堕落节期活动的审判信息。他们富足丰裕的象征──谷场和酒
p. 149)。
  3~4. 继续解释食物短缺的原因,是被掳而非庄稼欠收(参二9、12)。外邦入侵以后,接着来的是本族民众的流亡生活,其中每一阶段都是灾难:外邦敌军在侵略中吞吃了所有食物;百姓在被掳生活中也被迫远离家产,并且失去劳动生产的机会。耶和华的地令人苦涩地想起,以色列领受为业之地是神恩赐的象征,神赐福给他们表示
  归回埃及(见八13)暗示以色列流亡亚述是与神的应许相反,因为她污秽不洁。以色列在起先已因她在性行为的淫乱和政治上的诡诈,被定为玷污的(五3,六10)。八章13节开始谈到吃的主题,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拓展。行淫乱的妓女将被定罪,生活在不能用任何规条来选择或预备食物的地方。至于那些看重洁净和俗物分别(利十8~11)的祭司(即使他们曾经违背圣约,参四4~6,六7~10),在那里吃不洁净的食物,无异于遭受灭顶之灾(参:摩七17)。
  被掳生活带来的更大损失,是没有了酒的祭奠(4节;参:出二十九38~41;利二十三13;民十五1~12)和牲畜的“献祭”(参四13、19ii.

  5~6. 修辞疑问句(5节)敲定整段争辩:在被玷污的流亡生活环境中,不可能再举行任何重大的宗教节期活动。节期(参二11)和这里的耶和华的节期,极可能是同义词,指秋收的喜庆活动,这似乎是整段信息产生的背景(参:撒上一3、19~20;王上八2,十二32)。
  第6节中讲到更多被掳生活带来的影响:
(1) 有些人试图逃脱亚述凶残掳掠的灾难,而投奔埃及寻求护庇,不仅没能寻得片刻安宁,反而要被聚集(参八10“我却要聚集……他们”),并被埋葬在摩弗(埃及北部的一座城
  7~9. 何西阿明确指出审判来临的时间是现在,并且已经来临──原文用过去时态,指神的“来访”(即惩罚;参一4ii. 第二幕
  第7节中的第三句话还可能理解成劝戒而非预言的语气:“以色列(应当)知道!”,不仅加深审判的危机,更为以色列对何西阿第7c ~ d 节的信息刚愎偏执的反应铺路;此外,它也与八章2节以色列发出的哀号:我的神啊,我们以色列认识你了,形成极具讽刺意味的对比。以色列口口声声宣称自己认识神,事实上并非如此。先知何西阿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神的审判已经来临,并且现在就是时候了。
  何西阿审判的宣告得到的反应事与愿违──他也亲自引述这种响应,目的是要大大驳斥这种说法。先知描绘的整个被掳生活,对于以色列人是如此荒谬无理,以致他们断定先知是愚昧的(即喋喋不休而头脑发昏;参:箴十8),甚至疯狂或痴妄的(即痴语绵绵;参:王下九11;耶二十九26)。这里先知相当于有灵的人,这里含有贬抑而非褒扬的意思(虽然圣灵曾一直运行在以色列历代的先知身上──以利亚,参:王上十八12;米该雅,参:王上二十二21;以利沙,参:王下二9),因为何西阿一直用“灵”描绘以色列人被异教邪淫崇拜牢笼、辖制的状态(四12、19,五4)。信口开河地空说闲话,发出并非智慧或神谕的话语──是普遍对先知的评价。这些话是公众对何西阿的反应,从上下文看,显然不是他对假先知的责备(参四5;弥三5~8;耶二十三9~23),与第8节阐述的角度不同,后者所描述的事实,与先知的神圣职责完全吻合(六5,九8,十二13)。
  第7节的最后一句话不像是以色列批评先知的内容(Andersen, p. 515持反调),而是在简明指证以色列出言不逊的根源:是因为他们罪孽(参八13注释iv.

  何西阿的驳斥(8节)描绘出先知的真正职责:以法莲的守望者(参:耶六17;结三17,三十三2、6、7,都沿用何西阿这种说法)。既然先知早已吹响警号(五8,八1),那么“守望者”的头衔是合宜的,因为借着神的启示,先知反复不断地讲到即将来临的灾难,并对神的子民不断发出警告。我们普遍采纳 MT“作我神的”译法,没有必要重释作作我神子民的(RSV 、 NEB),强调指出守望者是神的器皿,在神面前做他当做的事。这里可能有线索表明先知曾直接参与神的会议,并且听到耶和华亲自谕示的话语(参:王上二十二;赛六;耶二十三)。令人悲哀的是守望者不能全心警觉国民面临的危险,却要小心自己的脚踪,以色列已为他布置下捕鸟人的网罗(参五1iii.
  除了倍增的这个重点,何西阿还在第9节用到一个表达程度加增的词深深地(参五2),以色列败坏的行为(希伯来文 sht)因为动词“使加深”(希伯来文 hemiq)的使用,显得更加突出。这里逐渐加深的,是以色列因自己的恶行而招致的伤害,他们拒绝先知为他们从无底深渊指明道路的努力,偏行己路,到了自己的尽头。如在基比亚的日子一样,这历史的模拟隐含着四层用意:
(1) 强调在以色列远古历史中,就有与他们目前行为相似的前例,他们这样大逆不道的背叛行径,与四个世纪前所发生的极其相似,这种犯罪的本性,似乎存在他们的基因中; (2) 把以色列目前属灵生活的混乱,与他们在旧约中最污秽的历史相比较:基比亚邪淫的匪徒轮奸并残害利未人的妾(士十九~二十一;关于基比亚,见五8i.

a. 将这个妾丢弃给基比亚的便雅悯老人在以法莲长大(士十九16、25;参:何九3、8); b. 米斯巴即“守望塔”,与这里的守望者意义相关,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士二十1、3;参:何九8); c.“伯特利”,极有可能是何西阿发出九章1~9节信息的背景地,是那个故事的主要活动场地(士二十26,二十一2); d. 那个故事反映的基本思想,就是基比亚人遭受难以逃脱的审判(士二十29~48;参:何九9);
e. 整个故事的结尾,是在示罗一年一度的耶和华的节期上,葡萄园中示罗女子狂欢下流的舞蹈(士二十一19;参:何九1~2,以及注释中讲到在以色列的秋收喜庆节期,性活动是其中一部分); f. 士师记二十一25的总结经文,同样适用于何西阿时代王朝变化无常(参八4),基本法律尽遭蹂躏的情形(参四2~3); (4) 沃尔夫(158页)指出,在何西阿抨击当时祭司建制的时候,可能将利未人算作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的盟友,看重这段故事的部分原因,是利未人有时也忍受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是何西阿还要重复的主题(十9)。
  这部分最后神审判的总结,是重复八章13节中间的部分内容,并且暗示这里已为审判罗列足够的理由。如在基比亚的日子一样,使整段争辩达到最顶峰,并且对以色列的指控也暂行告终。
112 原文这两个词都不是命令式,但意义上都是否定命令句:第一个是命令词,用 ~al 加以否定:第二个很可能是独立不定词,按照平行句的原则,仍可理解为命令句。MT 中相当于“unto”的 ~el 应该是 ~al,虽然伯三22显明 MT 读为“就快乐”(“unto joy”)是可能的。
113 希伯来文 rb 或指“供奉”,在乌加列文中相当于“祭牲”;或指“悦纳”,如此,他们的祭物应该是子句的主词而非受词;参:耶六20。
E 尚未成全的呼召(九10~十一11)
  这是从四章1节开始的何西阿信息的第四部分,对于前面的内容没有加添新东西,却以一种新鲜的方式进一步发展主题,以致这部分信息成了全书中最尖锐有力的内容之一。其中四个主要分段,都藉生动的比喻描述以色列从前与神的关系:
  旷野的葡萄,九10~17;
  茂盛的葡萄树,十1~10;
  驯良的母牛犊,十11~15;
  蒙爱的孩子,十一1~11。
在每个分段,怀旧的情愫中都掺杂着对以色列背叛的惊讶。这种混杂的写法,从文学的角度有令人悲叹的反衬效果。以色列从前与神恩爱亲密而福泽满溢的光景,反衬如今荒凉贫瘠的背叛生活。每个分段都反复归结到“审判势在必行,且毫无保留”这焦点上。以色列在神的救赎计划面前的缺欠显而易见,毋须多作解释。在第十一章结束以前,审判的宣告一直是它的主要文学形式。
  前三个分段藉用农家意象,与八章1节~九章9节讲论以色列徒劳的栽种和收获(八7),及长满蒺藜、荆棘的颓废结局(九6)有一定关联:以色列原先如同葡萄和无花果树一般纯朴无瑕(九10);而以法莲将来遭受的部分审判,就是根本枯干,不能结果(九16);以色列犹如茂盛的葡萄树,多结果子却滥用无度(十1);以色列的公义败落,彷佛毒根杂草蔓延(十4);神的审判好像荆棘和蒺藜,速速布满罪恶滋长的祭坛(十8;参九6);以法莲曾经是耶和华百般宠爱的驯良母牛犊(十11),如今却只有耕田耙地的分(十11)。以色列重蒙惠顾的惟一出路,就是弃恶行善,栽种公义(十12);与此同时,整个农业体系失败──耕种出错,收割出错,食用也出错(十13;参八7)。在这所有比喻中,耶和华神都被隐喻成一位农夫,
  我们早已熟稔的主题,在这里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出现: (1) 重现以色列的罪恶历史,是对她现今行为的解释,并且指证她当受惩罚──巴力
  从九章10节开始的这部分,以主神为发言人,是对以色列过去柔情满怀的追忆,我遇见(寻得)以色列。后半部分遍满神谕的信息(九10~13、15~16,十10~11,十一1~9),但这前部分(九1~9)却不然,为的是能保持整段信息的完整连贯。这部分的结尾起伏动荡,神哀伤的怨责渐渐转为神定意不再惩罚以色列的高潮,也是以色列最终极的佳美经历(十一9),就是呼召他们归回和复和:“我必使他们住自己的房屋”(十一11);从三章5节以来,归回的呼召从未像这次坚定清晰。全书从审判到希望的第二次漫长旅途到此为止,从二章21节以来,第一次用到“这是耶和华说的”(十一11)这定语,彻底完成拯救的应许,并为书中第三部分重复并完成审判-希望的旅程搭景,那是神作为的高潮,正如何西阿已经历过的。
i. 旷野的葡萄(九10~17)
本段的标题是取自开头的明喻,它还分成五个小段:
  根据以色列历史一早显明的失败潜因而提出控告──10节;
  以一连串论以法莲子孙实际绝后的言词而宣告判决──11~12节;
  以祷告咒诅以法莲的生育力作为判决的延伸──13~14节;
  控告集中首位王扫罗的受膏地吉甲(撒上十一14~15),并宣告被掳判决──15节;
  总结宣告以法莲将遭受绝后和被掳的双重判决──16~17节。
简短回顾以色列的历史,已足显其悲剧色彩:起初神所喜悦以色列枝繁叶茂,蕴育丰盛的情景(10a ~ b 节),不久即在巴力偶像的诱惑中变得酸涩腐败(10c ~ d 节);最终因把她所有生育力寄托在虚无之神身上,而根本枯干,希望泯灭(11~14节)。他们因此丧失了曾托付他们为耶和华神多结善果的良田,就因为他们以人权统治代替了神权统治(15节);永久的荒凉败落取代了原先生机勃勃的景象(16节)。他们弃绝了在神殿里常享福乐的名分(参:诗二十三5~6),就不能再重新栽种和扶持,必将游荡飘流在外邦列国当中(17节)。
  10. 虽然开始耶和华神还提到你们的列祖,但第10~17节讲论的语调变得更加发人深省,后面的内容中,以色列一直以第三人称出现。回忆过去辉煌昌盛的日子,对于发言者或听众都显得沉重难当,所以耶和华神和先知(14、17节)只是谈论到他们,却不向他们说话。
  葡萄可能指点心,因它可以酿造美酒或制成葡萄饼(参三1),使果实长久保存(申三十二14)。葡萄树生长的旷野,表明神在意外之地寻得他们的惊喜欢欣的心情,也表明神在这样偏僻荒凉之地赏赐给他们的丰富供应;此外,旷野是他们脱离埃及地之后,与神共度恩爱蜜月的地方。何西阿对此记忆犹新,并殷切盼望(二14~15)。无花果树勾画的仍是喜庆的场面,特别提到春季初熟的果子(不仅是最早的,也是特选的;参:弥七1),令人欢欣鼓舞。等了整个冬天和春天,已让人觉得漫长,何况要等候五六年才能看到树木结出美味的佳果,这足以使农夫在看见初熟无花果时更加垂涎,所以神才津津乐道
  巴力
  专拜,意味着许愿表达忠诚,是以色列人将自己归属巴力偶像的一种专门仪式。“百姓吃他们的祭物,跪拜他们的神”──民数记把这种关系描述成与巴力
  11~12. 这里宣告的审判,是他们造成这一切失败所当受的:以法莲关注果实的问题──延续他们种族的下一代会被剪除。以法莲不是第11节的主词,只是一个主格形式:“至于以法莲……”(参 NASB),他们的荣耀才是主词;既不是指耶和华同在的荣耀(参:结八),也不是指以色列崇拜那位虚设应许的巴力偶像的荣耀(参四7注释i.
  耶和华神在最后又加上一句简短的有祸(参七13注释ix. 悖逆抗拒的
  13~14. 这两节经文生动展现以法莲因儿女丧尽而消灭的画面。大多数释经家和译者对于第13节第一句话的意思持以下四种意见之一。有的依循 LXX 译法及捕猎的意象:“以法莲依我所见,已将其儿女变成猎人手下的猎物”(Mays, p. 131;参 Wolff, p. 160;NEB 、 JB),暗指在叙以(Syro-Ephraimite)大战中对抗亚述人的战争危险;这种与死亡打交道的虚谎愚蠢,给他们带来审判中更血腥的杀戮场面(13b 节)。另有一些人把令人费解的 lsor 当作腓尼基的城
Vulg. 、 NIV);这样强调以法莲的昔日(参10节)和未来有天壤之别,因为她的儿女将被杀戮。有一些古代文献如 Theodotion 和 Akhmimic(柯普提文),讲到以法莲是栽种在“盘石”上(希伯来文 lswr),从而编造出另一个表达贫瘠荒凉的意象,即他们是干硬不结果的土地(参 Wolff, pp. 160~61)。比较好的一种解决方法,是耶利米亚(Jeremias)根据希里格(Hitzig)和鲁道夫(Rudolph)的建议而作的提示(119页),把 lsor 当作“一棵栽于美地的棕榈树”(阿拉伯语和后期的希伯来语 sawr),是神昔日照顾和关爱以法莲的象征,与他们将面临的“杀戮”(字义为“宰杀”,即被亚述军队吞灭)灭净前景对比鲜明。
  令人欣慰的是,第14节里所有字词含义清楚,风格明确──是先知向神所发的祷告,即使他故意延迟指明动词“加给”的受词,藉以带出悬疑,那也是一种常见的诗词修饰手法(参:诗二十九1)。但先知如此写作的用意却不得而知,他是否是在“催促耶和华施行那最严厉的惩罚”(Andersen, p. 544)?或许是这样,别的地方也无任何迹象表明何西阿害怕审判临到。换个角度来看,他可能不是在祈求敌人的侵略加速行进,或他们的利剑飞快挥舞,而是祈求停止一切生产和哺育的活动。因此,许多解经家(Wolff, p. 166;Jeremias, p. 123;Mays, pp. 134~135)曾将这段祷告当成是效法阿摩司(摩七2、5)或以赛亚的“代求”。以赛亚在审判宣告完毕以后,曾呼问说:“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赛六11)。他们把这点理解成无可奈何的悲惨祷告,宁愿孩子因胎堕乳干而死,也不要因战争的杀戮而灭净(参:伯三11~19;路二十二29)。不管祷告当中包含怎样的语气,我们都能清楚看见,何西阿没有推脱审判的必要,反而对于那些以巴力而非耶和华为成孕和哺乳者的百姓而言,用这样的词语祷告是合宜的。
  15. 神再次发言回顾历史(参九9的基比亚;九10的巴力
  神憎恶的地方充满了罪恶(希伯来文 roa)的事情(参七2“所行的”),以致
  驱逐赶出的举动,意味着神定意收回
  16~17. 第16节重返以法莲支派灭绝的话题,先知作完了将他们连根除掉的祷告(14节)后,又增添个人一些有关审判的总结。第10和13节中的园艺用语,是在描述以法莲末后厄运的高潮,以法莲像一棵根部严重创伤的树,不再可能开花结果。以法莲这个名字的本义是生养众多(希伯来文字根 prh),是神应允雅各(创四十八3~6),雅各给约瑟的祝福(创四十九22),现在神却撤回这祝福。何西阿喜爱把以法莲这个名字用作双关语,既可指审判(见此处及八9),又可指复和(参十四8)。
  第12节中清楚陈明耶和华要亲自击杀婴儿;更严重的威胁,就是一切出生孩子都要灭尽。“怜爱”(“珍爱”,NIV;“宝贵”,NASB)或爱是同一个字,在九章6节用来指珍爱银身的偶像。由于他们视虚枉无益的为珍宝,就失去了真正的无价之宝。如果我们能正确意识到,杀童献祭活动可能是古代近东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参五2注释iii.
  “我的神”(17节)这话看出先知与耶和华神亲密无间,神子民却远离
  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
  耶和华必厌弃你作王(撒上十五23)。
当何西阿陈明弃绝的理由之后,这一段话与扫罗王的关联就更加紧密:“因为他们不听从
  第17b 节中的最后宣告,是在概述绝后(16节)和被掳(3节)的主题,以色列最终的分就是要飘流在列国中。他们早因投奔埃及和亚述求助而远离神(七13);现在却要流荡在那些他们曾努力仿效(九1),并以此为自己生活方式(参八9,如同独行的野驴)的外邦列国中。从何西阿宣告审判危机直到现在,许许多多以色列人的儿孙后代,都以散居在外的犹太人(Diaspora)为自己的籍贯身分。──《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