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书第一章
Ⅰ 称呼与致意(一1~2)
1. 使徒按照传统的方式写本信的开场白。我们从犹太文学知道古代写信的方式,如旧约(拉七12;但四1),和其后的著作(巴录后书七十八2;译注:旧约旁经第四卷),以及所存留的蒲草纸抄本等。开场白通常的格式为:作者的名字、收信人的名字和问候的话(参:徒二十三25~26)97。保罗书信中值得重视的,是
基督徒的色彩;而本书信的头几节最令人瞩目的,是神的名字被提到的频率。使徒明文宣告,他的
基督信仰是以父神与
基督为中心的。
另一个特色,是将保罗与提摩太形容为
基督耶稣的仆人。提摩太的名字出现在这里,一方面因为使徒被囚时在他身边,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和腓立比人有特殊的关系(见二19~24注释 A 推
这两个人都被称为
基督耶稣的仆人,直译为“奴隶”。戴斯曼追查这种称呼的来源,溯至希腊人释奴的习俗:在付了一笔费用之后,奴隶便可获自由,此后则变为那位神
这封信很温馨,充满牧者的关怀,但全信从头至尾都有使徒权威的标记。一开头,保罗就清楚表示,他对自己的使徒职分很清楚;他是带着神所赐的权柄(林后十8)向读者说话,然而他所服事的,乃是权柄至高无上的那一位。梅钦(J. Gresham Machen)观察到重要的一点:“各卷书信中……保罗对
基督的态度,不只是人对人,或学者对专家的态度,而是人对神的态度”99。保罗对使徒地位的崇高观念,正印证了这一点。旧约中的神人从雅巍得着权柄。保罗也同样身列荣耀行伍,而他将自己的呼召追溯至
基督耶稣,就暗示他深知主的神性。
写信给凡住腓立比,在
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这句面面兼顾的词组,将使徒在腓立比宣教之后建立的
基督徒团体(徒十六12及下,参导论
圣徒,hagioi,在新约中此词均以复数出现,除了四章21节以外,不过那里亦是指一群人。这一词适用于所有新约
基督徒,并不是指某些特别属灵的菁英。Hagios 意思是“圣”,在旧约里与一个意为“分别”的希伯来字相等。圣徒乃是分别出来的人,意义有二:消极方面,与罪恶分隔;积极方面,奉献给神和
基督徒蒙召过“圣徒”的生活,亦即,要圣洁,这乃是在
基督耶稣里。我们惟有借着信心,与
基督在
保罗特别提到诸位监督、诸位执事;episkopoi,
diakonoi,这两个词汇既来自当时的社会,也来自旧约的宗教用语;并行的观念为督导与服事。不过,在早期
基督教的著作中,它们是指教会生活的内部组织。有些注释家(葛尼卡、霍桑)辩称,虽然当时的职位尚未完整,这些名词仍是指有此职位的人。还有人认为,它们是指地方教会中一些负特定责任的
基督徒领袖。该希腊文没有定冠词。而且腓立比教会有监督(复数),也值得注意。
在早期保罗所建的教会中,episkopos 的责任从使徒行传二十章28节清楚可见。这个字在那里译为“监督”,而所指的人显然在使徒行传二十章17节被称为“教会的长老”。这些领袖的责任为喂养并保护“神的羊群”。在腓立比教会的成员中,也有一些这类 episkopoi;虽然开头的问安语特别提到他们,不过全信并没有再高抬他们,甚至保罗在四章10~20节感谢腓立比人的馈赠时,也没有提到他们。使徒是向全教会写信,从其中看不出来有一小群人执掌教牧的职分,好像后来的革利免前书四十二章所言。昆兰派的文献中,特别是团体规条,记载了一名“监督”的工作。
Diakonoi 之名,在世俗社会是指负责团体中福利事宜的人(如,分配礼物和食物)。
基督徒的执事,一般咸认为可追溯自使徒行传六章那七位的工作,不过该处并没有用“执事”的头衔。这种人在教会负责管理一些事;然而在这里并不是指特定的职份。伊斯顿(B. S. Easton)引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28节(“帮助人的、治理事的”)和十六章15~16节(“圣徒的”,diakonia),作为腓立比执事功用的模拟100。
开头问安中特别提到这些人,可能因为他们曾主动收集赠礼,并打发以巴弗提来转交(二25,四18);后来的教牧书信中可看出,监督与执事在财务方面有责任。霍桑曾建议,若译为“服事的诸位监督”,就只指一批人。这个建议又让他提出保罗在一开头就提到他们的理由,即,他要提醒这些监督走服事的路。不过,这两个头衔互不相同的可能性较大。
2. 本节的问安语,将希腊文(Charis,恩惠)和希伯来文(Shalom,平安)结合为
基督徒词组。使徒虽采用当日的文学体裁,却注入丰富的
基督徒概念;因此,一般人在书信中用 Chairein 来问安(参:徒十五23,二十三26),他却用多彩多姿的 Charis,恩惠。
恩惠是神赐给有罪的人类白白的、主动的、不配得的爱,在历史中,这样的爱在“
基督耶稣的救赎”(罗三24)里,作了最完美的表达。平安,是罪人在经历中体会到这种恩惠工作的成果,主要的特色为:透过
基督与神和好(参:罗五1~2)101。
97 参 W. G. Doty, Letters in
Primitive Christianity ( Fortress Press, 1973 ) 21~33页。
98 A.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 Hodder and Stoughton, 41927
), 322页。
99 J. Gresham Machen, The Oringin of Paul's Religion ( Eerdmans, 1947 ), 198页。
100 B. S. Easton, The Pastoral Epistles ( SCM, 1948 ),224、225页。亦参
H. von Campenhausen, Eccleiastical Authority and Spiritual Power in the
Church of the First Three Centuries ( ET, A. & C. Black, 1968 )。
101 “和好”是保罗教导与生活之钥,这个观点见 R. P. Martin, Reconciliation.
A Study of Paul's Theology ( Marshall, Morgan and Scott / John Knox
Press, 1981 )。
Ⅱ 保罗的感谢与信心(一3~7)
3. 保罗在书信的头几句就表示感谢之意,这也是按照一般信件的格式。戴斯曼评论道:“圣保罗通常以感谢神作为书信的起头,乃是随从一美好的社会习俗。”102我感谢我的神,与这句话相似的最早例证,为一封蒲草纸的信,写于主前一六八年,是一位愤怒的妻子写信要求她的先生回家。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妻子的祷告,她不断向神
介系词 epi,引介了感谢的场景,“在一切我对你们的想念之中”(RSV)。NIV
的翻译比较活泼:“每一次我想念你们”,意为保罗每当想到他的
基督徒朋友,就向神献上感谢。不过,还有另一种解释也有可能104。这句话若译为:“因为你们对我的一切想念”(见:摩法特,Moffatt),本节就是保罗因为亲爱的腓立比人在他被囚时想念他、为他祷告,而向神献上感谢;此处也影射了为他们最近送给他的礼物感恩。按照这个看法,保罗是在为教会在灵里和物质上提供的帮助致意,而第3节和第5节则连在一起,共同成为他感恩的双重场景:“为着你们想念我的实际行动,以及为着你们参与了福音事工”。保罗这句艰涩的希腊文,倘若如此解释,还有一个好处,即他在书信一开头,就为教会的礼物表示感谢,并不是到最后一段(四10~20)才说“谢谢你们”。许多读者曾对这样的安排觉得很奇怪;有人辩道,保罗对礼物的感谢延到四章10~20节,因为那是另一段“附注”;但按我们的看法,第3节足能驳斥这说法。
4. 保罗的感谢到第5节才接续下去,所以第4节是括号之言,如赖富特和葛尼卡的说明。腓立比人纪念保罗的缺乏,为此他赞美神,并且向他们保证,他也为他们祷告;他的祷告是不住的(我……祈求是现在分词),也是面面俱到的(为你们所有的人,包括整个信徒团体:见导论Ⅴ “书信的特色”
Ⅴ
5. 他的思想继续往前,谈到感谢神的理由: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都参与福音事工。导论中已经讨论过参与福音,Koinonia eis to euangelion 的意思(导论Ⅴ “书信的特色”第 1. 段 Ⅴ
6. “从头一天”(5节)一语,暗示神已经在腓立比人生命中工作,令使徒在此表达出他的信心。那在你们里面动了善工的,无疑是指神,
善工,可以指腓立比人藉馈赠参与使徒的事工;如赖富特所说:“他们与使徒的合作,以及对他的爱”。哥林多后书八章6节在谈到提多为耶路撒冷收捐款的事时,用了完全一样的动词:“开始、完成”。所以,“此处所提的善工,乃是指这种‘在福音中有份’”(霍桑)。
另一方面,保罗的眼光也可能超越了腓立比人的慷慨捐献,而看见在他们生命里运作的恩典,使得他们受激励,愿意支持他为宣教事工的努力。若是如此,善工就是指神在他们得救时所作的工。既然保罗经常提到神开始在他读者生命中工作的时间(见:林前一4;西一5;帖前一5~6;门5及下;尤其加三3,那里也用到本节的两个动词),便可以证明这种解释是正确的。
神的救赎与更新的工作,将在
基督耶稣的日子达到高潮,完全实现。这里提到了末世观,由此看来,霍桑认为第6节单指腓立比人慷慨捐助福音事工的见解难以成立。保罗放眼望去,观看他们对神恩的响应,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中。那开始救赎之工的,会继续进行这工,直到完工之日,就是主再临之日。此处的重点,不单在神主动的救恩(参:徒十六14所用来形容第一位腓立比信徒的话),也在于神在
基督里的全能与信实。此处透露,保罗坚心相信,腓立比的教会即使饱受痛苦、常被攻击(一28,二15,三17及下)仍然会继续存在。与这种信心相应的,则是他对合一与立稳所提出的呼吁(四1)。读者必须站立得稳(一27),因为主有大能,
7. 使徒对腓立比人亲切的关怀,仍然流露出他对神恩典工作的信心。我为你们众人有这样的感受,原是应当的。下文中,他向他们保证,虽然身系囹圄,他仍思念他们,而现在他先写了这样一句话。
感受,phronein,在本信中是保罗最爱用的一个字(保罗书信中,这动词总共出现二十三次,十次在此信)。参看二章2节(两次)、5节,三章15节(两次)、16节(见 Received Text)、19节,四章2节、10节(两次),便可明白它的范畴与深刻的含义。它在这几节里的意思,不单是指头脑的运作或情绪的反应,而是指“满富同情的关注,既出于理智,也出于内心”(麦卡尔)。它是从思想敦促动机,再由动机带出整个人的行为。在本书信中,phronein 的用法,大概可用类似“关切”一词来表达,就是为别人最大的好处着想106。
在这里我们看见,使徒将他带领信主的人怀揣在爱中,把对他们的悬念与牧者心肠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保罗身体虽不在信徒当中,但常常在意识上感到亲自与他们同在(林前五3~5;西二5);不过我把你们放在我心里的比喻(亦见:林后七3;参:帖前二17),是他作品中想象力最丰富的说法。因为保罗的希腊文不易阐明,所以有人提出另一种翻译:“因为你们用如此的爱抓住我”,这是把希腊文的 me 和 hyma,两字的角色互换。如果能接受以上对第3节的解释,这一新翻译也有许多优点;这样一来,保罗便是在体察:腓立比人透过送礼物给他,显出对他的想念是何等深刻。
这一短句的生动活泼,必须与你们众人与我一同分享神的恩典一语参照来看;即,使徒和腓立比人不但一同有分于受苦和冲突,也一同分享神的恩典。这个结论让人惊讶,狄比留称之为“真实的保罗式吊诡”。使徒和教会虽然相距千里,但却能彼此感同身受,是基于一同有分于(koinonia)神的恩典,并且有很深的一体感。介系词“与”(with, syn),也成为本信特色之一。
保罗是为
基督和福音的缘故,成了阶下囚;同时,他的受苦亦是为了教会(弗三13;西一24;提后二10)。借着分担使徒职分的苦难,腓立比教会也与他一同受苦(见四14~15的注释 C
保罗在捆锁之中,或在辩明证实福音之时,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为指他讲道的事奉,这是莫德的看法;“辩明福音”是除去偏见、克服反对真理的障碍(见:林后七11),“证实”则是正面的宣扬真理。另一解释是视此句与他的监禁有关;辩明和证实,apologia
和 bebaiosis,是法律词汇,形容他在皇帝法庭前(参:提后四16),或在省府首长前受审问。第二个观点是穆尔顿和米利根(Moulton & Milligan)提出的,他们根据蒲草纸文献的证据,说“bebaiosis这个字必须从专业用途来了解”;近日有些作者采用此说,如布鲁斯和霍桑。如此一来,保罗的这段话就出现明显的对比:“无论我在监狱中,或为福音的缘故在法官前接受传讯,你们都有分于神所赐我这使命的恩典”。
102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181页。古代信件的样本,参 C. K. Barrett, The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Selected Documents ( SPCK, 1956 ), 27~29页。
103 参 P. T. O'Brien, ' Thanksgiving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Pauline Theology' 刊于
Pauline Studies : Essays Presented to F. F. Bruce, 编辑为 D.
A. Hagner 和 M. J. Harris ( Paternoster / Eerdmans, 1980 ),54~63页。
104 P. Schubert 为这点作了详尽的辩护,见 From and Function of the Pauline
Thanksgiving,
BZNTW 20 (
Topelmann, 1939), 71~82页。他主要的两个论点为:(1) 在其它保罗书信中,epi ( for ) 和“与格”在一起的结构,都带出感谢的理由;(2) 在其它书信中,感谢引介出“书信最重要的主题”或“书信的情境”,本书亦然。这封信的目的是要表达使徒对腓立比人赠礼的感谢,因此这里藉思念一词暗示所赠的金钱。所以这不可能是保罗对他们的思念,而是指他们藉赠予礼物所显示对他的思念(即支持)。关于这点的探讨以及最终的赞同,参 P. T. O'Brien, Introductory
Thanksgivings in the Letters of Paul ( Brill, 1977 ), 20~33, 41~46页。
105 见 IBD1, 307、308页。
106 对这个字进一步的讨论,见 A. Richardson(编), A Theological Word Book of the Bible ( SCM, 1950 ), 257、258页。
Ⅲ 使徒的祷告(一8~11)
8. 这一节用语强烈,刻画出分离的痛苦,尤其是因遭监禁的缘故。保罗要求神来作见证,证明他何等渴望107与他的信徒再见面;他迫切到一个地步,可以用与主自己的心一同渴想来形容(参:摩法特)。用
基督耶稣的爱是希腊文优雅的意译,直译为“在
基督耶稣的脏腑里”。古时候认为脏腑是掌控感情生活的(用于神,见:赛六十三15;亦用于人,见:耶四19)。
耶稣基督充满同情的关怀,从
9. 使徒探望腓立比教会的心愿如此强烈,但碍于环境又不可能立刻实现,他感情的惟一出路,就只有祷告了。这是使徒为教会的几个感人祷告之一;如果要明了这个祈求的伟大、宽阔,几乎必须逐字推敲,才能探究出其中丰富的含义。
这个祷告所求的,是对其他信徒的爱能够在知识与见识上增长。第一个字通常意指头脑对属灵真理的领悟;但是圣经所谓的认识神,常是指神先自我启示,人再用信心领受,而产生的亲密知识;这里的主要观念也可能为此108。对神和
在一个有不合一倾向、彼此指责(见四1及下的注释 A 鼓
10. 若有这样的美德,便会产生两个结果:(1) 他们能够分辨什么是最好的;并且 (2) 就
基督徒品格和举止而言,他们能够变得纯洁而无瑕疵,以预备迎接神藉
耶稣基督鉴察人隐秘心思的日子(罗二16)。
动词 dokimazo,分辨,意指“拿来试验”,而在经过审查后,“接受经查验过的,赞同”。这个字常用来指钱币的查验;经过“同意”的钱币,便是正式的货币。不过,它使用的范围可以更广(如,试验牛,路十四19)。此处这动词的对象可以译为“不同的东西”,或“最好的东西”(参 GNB、NEB 及其小注)。罗马书二章18节与这里用词的格式一致,是源自当时的流行哲学;两处的意思都似乎是“真正有关系的事”(参:摩法特,“察觉何者重要”)。
使徒的祷告若应验,他的朋友便会有分辨的能力,在信徒团体中发挥出来,活出
基督徒生活最重要的事。这类事当然包括彼此更加协调,培养兄弟精神,不再互相挑剔、结党分裂。现代读者则会想到奥古斯丁的格言:真正使人团结的,是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目标。至于腓立比人,他们必须同心协力追求的品德,列在四章8~9节。由此我们或可察觉,腓立比教会在道德上有混乱情形,让保罗忧心,而发出劝勉。因此,他要他们“选择上好的”(GNB),分辨“最好与次好”(本革尔),这比单单择善弃恶还难得多。
他们蒙召要纯洁110。原文
eilikrineis,这个字可能源于 heile,“阳光”,如此,则仍继续有查验的想法,即,在明亮的阳光下检验,显为没有混杂、纯洁、真实。摩法特译为“透明”,GNB 则作“毫无杂质”。这呼召也要人无瑕无疵,这个字与前一个字几乎相等;除非它有及物之意:“不让人跌倒”。后一种翻译也完全符合保罗的用语(见:林前十32;参:罗十四20~21),但这里却较欠妥(布鲁斯)。
11. 使徒对他的读者另外还有一个渴望,就是他们的生命能结满仁义的果子。穆尔(Moule)认为,这是展望他们将来在
基督的日子时的情况;但这里很明显,应当仍然是他在为他们目前的经历与影响力祷告。公义的果子〔单数,如 NIV(但 RSV 则不然),是根据最好的抄本,也符合其它资料;加五22;弗五9;参一22〕,或是指凭信心领受的
基督之义(三9),亦即,与神关系正确的果子(如:贺尔登,Houlden);或是指这种正确关系的凭据,就是加拉太书五章22节所形容的伦理表现。但这两个看法可以互补。下一个子句靠着
耶稣基督也许可算支持第一种解释,因保罗提倡在
基督里因信称义的教义。但是旧约的背景(箴十一30;摩六12;参:雅三12)却赞同后者,意为“讨神喜悦的行为”(威尔森,Wilson)。在
基督的日子,每个人都要面对严格的考验,关键在于:那人是否信靠神所预备的公义?是否活出这种讨神喜悦的风格?“救恩是充满恩典的生活,能够结出公义的果子”(葛蒂)。不过,这同时亦是自我省察的挑战。我们现在是否已预备要彰显“藉爱心表达出来的信心”(加五6)?若答案是正面的,便更令人将荣耀称赞归与神,因为
107 这里的字是 epipotheo:“我渴望”、“热切地盼望”,保罗在提到想与他的
基督徒朋友会面时,特别用这个字。参罗一11;帖前三6;提后一4。
108 “Epignosis”──这里的用字──“几乎已经成为专用语,意指因接受
基督徒信仰而对神的真确知识”,R. Bultmann, TDNT 1, 707页。
109 R. Jewett, 曾针对这两个字写评论,视为保罗对腓立比伦理问题的答案, 'Conflicting Movement in the
Early Church as reflected in Philippians' , NovT, 12, 1970, 362~390页,节录于 R. P. Martin, Philippians ( NCB, 1976=1980), 29~34页。
110 参 Barclay, New Testament Words,
32、33页。
111 有关这几节的研究,和保罗对祷告的教导,可参 G. P. Wiles, Paul's
Intercessory Prayers SNTSM 24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 205~215页。
Ⅳ 保罗的雄心与喜乐(一12~26)
这几节最好视为一整段,而以一章18节为其中心思想。尽管教会之外仇敌迫害,教会之内有诽谤者拨弄是非,但使徒仍然为着一件事实而大得鼓励:无论怎样,
基督总被传开了。甚至,即使他遭监禁,神的道不但未被捆绑,反倒更加广传;虽然有些信徒在他被捕后,心生悲痛,或热心的方向有错,亦不能遮蔽那重要的事实,就是
基督的信息已被宣扬。他入狱后前途难料,而因着他的仇敌,他又无法与同情他的
基督徒相聚(二20~21)──这情形必然会令一个较平凡的人非常沮丧、绝望──然而,他的喜乐却更加添,因为福音广传的最高目标正在实现中。
A 监禁的意外成果(一12~14)
12. 这几节提供的数据,好像是在回答保罗入狱后光景如何的问题。我愿意你们知道,这句话显示,腓立比人也许写了信给他,或是托以巴弗提带去问候(二25),表达他们关心他的安全与安好。保罗回答的形式,是按当时的标准格式──今天所谓的“公告模式”──来描述周遭的情形。他告诉他们,最近发展的结果,我所遭遇的事(直译“我的事”,如:弗六21;西四7),更是叫福音兴旺。Prokopen tou euangeliou 这个子句的意思,是旅客在途中虽遇险阻,仍然向前推进。当时保罗的事工遭到的重大阻碍,便是他被关在御营军中(一13)。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活动虽然备受限制,可是就在他被囚禁的地方,
基督的见证却大有能力地彰显,以致福音在异教世界中旗开得胜(参:提后二9)。
13. 福音广传的方法,是透过他为
基督受的捆锁,亦即,他成为囚犯,是因为信从
基督,而不是在政治或社会上犯了什么错。为
基督(直译“在
基督里”),也可以指保罗在
基督里受苦的榜样,亦即,在这点上与他的主联合,以致他的见证满有能力。
希腊文 praitorion 一字,译为御营(NIV
小字,宫庭),有几种解释。在新约其它地方,这个字是指省长的官邸(如,罗马巡抚彼拉多的住处,在耶路撒冷;希律的宫殿,在该撒利亚)。这个字也可以指皇帝在罗马巴拉丁山丘上的皇宫;按照传统的解释,本节即指此处;但根据赖富特的探讨,这样来辨认地点并不正确112。从上下文看来,保罗心中所想的,是福音在人群中的进展,而不是地点。Praitorion 也可以指卫队,而其余的人一语,似乎更配合指罗马军人的解释──无论据点为何。
RSV 译为“传及全御营军”,这是按照赖富特的看法,他相信这些卫队是在罗马。但是这个字也可以指罗马之外的省政府所在地,亦即该省的治理中心或法庭;而如果提到名字,则可能指驻扎于这类省政府中心的御营支队113。我们不难想象,御营兵在执行勤务时,会与囚犯接触,而其余的人便是指周围的人,包括外邦人和
基督徒,他们听说了保罗是为信仰的缘故被囚。
14. 使徒入狱的第二个结果,是对信徒产生激励作用。这些弟兄们因为保罗下监却不屈不挠,得到极大的激励,以致比从前更加放胆为神的道作见证(在主里一语,最好视为与得到鼓励相联,而不要照 NIV 的译文)。“神的道”(NIV, RSV)这完整的词汇有很强的抄本支持;但 KJV 的简化形式有 P46 抄本支持,而 Nestle-Aland 经文也采用(译注:Nestle,1851~1913,为德国东方语言学家,编有《新约原文圣经》;参霍桑),或许这形式保存了最初形容
基督徒传道的术语。
基督徒大家庭在使徒被囚的光景下,仍能放胆无惧,是他在狱中能喜乐的另一原因。
增注:一章13节
如果保罗是在罗马写信,这里一定不是指皇宫,或他受审的法庭,而是指御营军;但如果这段经文是指传讯保罗,并即将审问他的法庭,则写作地点一定在某一省内(如,哥林多、以弗所、该撒利亚)。主张写作地点为以弗所的人(见导论Ⅱ 三、“以弗所说”
三、以弗所
所以,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为传统的看法,即保罗是讲于罗马的御营军;其二,即此书的写作时期较早,这里是指驻扎于亚西亚省会的以弗所之议员卫队,或是位于海边的叙利亚首府该撒利亚之卫队116。若采第二种可能性,则可找到支持的石刻,证实在以弗所有此类卫队。在人数方面,这类在以弗所和该撒利亚的卫队,一定比在罗马的少;因此保罗提到的御营全军,可以按字面来解释。
这一段对以弗所入狱说较有利,而对罗马说则有负面影响。罗马的皇家卫队总数达九千之多,要让全体都晓得一个犯人,似乎难得多(虽然并非绝不可能)。
至于保罗与皇家官员的关系,详见四章22节的注释 D
112 可以参考 Lightfoot, 99~104页的全面说明。
113 参下文这个字的增注
增
114 参 Dibelius, 55页。
115 挑战者有 Reicke, 'Caesarea, Rome and
captivity Letter's ' 刊于 Apostolic History and
the Gospel, 277~286页,以及 Bruce, BJRL, 63, 1980~1981, 263、264页。
116 持此看法者有 Hawthorne 和 Robinson, Redating, 60, 77、79页。
A 监禁的意外成果(一12~14)
12. 这几节提供的数据,好像是在回答保罗入狱后光景如何的问题。我愿意你们知道,这句话显示,腓立比人也许写了信给他,或是托以巴弗提带去问候(二25),表达他们关心他的安全与安好。保罗回答的形式,是按当时的标准格式──今天所谓的“公告模式”──来描述周遭的情形。他告诉他们,最近发展的结果,我所遭遇的事(直译“我的事”,如:弗六21;西四7),更是叫福音兴旺。Prokopen tou euangeliou 这个子句的意思,是旅客在途中虽遇险阻,仍然向前推进。当时保罗的事工遭到的重大阻碍,便是他被关在御营军中(一13)。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活动虽然备受限制,可是就在他被囚禁的地方,
基督的见证却大有能力地彰显,以致福音在异教世界中旗开得胜(参:提后二9)。
13. 福音广传的方法,是透过他为
基督受的捆锁,亦即,他成为囚犯,是因为信从
基督,而不是在政治或社会上犯了什么错。为
基督(直译“在
基督里”),也可以指保罗在
基督里受苦的榜样,亦即,在这点上与他的主联合,以致他的见证满有能力。
希腊文 praitorion 一字,译为御营(NIV
小字,宫庭),有几种解释。在新约其它地方,这个字是指省长的官邸(如,罗马巡抚彼拉多的住处,在耶路撒冷;希律的宫殿,在该撒利亚)。这个字也可以指皇帝在罗马巴拉丁山丘上的皇宫;按照传统的解释,本节即指此处;但根据赖富特的探讨,这样来辨认地点并不正确112。从上下文看来,保罗心中所想的,是福音在人群中的进展,而不是地点。Praitorion 也可以指卫队,而其余的人一语,似乎更配合指罗马军人的解释──无论据点为何。
RSV 译为“传及全御营军”,这是按照赖富特的看法,他相信这些卫队是在罗马。但是这个字也可以指罗马之外的省政府所在地,亦即该省的治理中心或法庭;而如果提到名字,则可能指驻扎于这类省政府中心的御营支队113。我们不难想象,御营兵在执行勤务时,会与囚犯接触,而其余的人便是指周围的人,包括外邦人和
基督徒,他们听说了保罗是为信仰的缘故被囚。
14. 使徒入狱的第二个结果,是对信徒产生激励作用。这些弟兄们因为保罗下监却不屈不挠,得到极大的激励,以致比从前更加放胆为神的道作见证(在主里一语,最好视为与得到鼓励相联,而不要照 NIV 的译文)。“神的道”(NIV, RSV)这完整的词汇有很强的抄本支持;但 KJV 的简化形式有 P46 抄本支持,而 Nestle-Aland 经文也采用(译注:Nestle,1851~1913,为德国东方语言学家,编有《新约原文圣经》;参霍桑),或许这形式保存了最初形容
基督徒传道的术语。
基督徒大家庭在使徒被囚的光景下,仍能放胆无惧,是他在狱中能喜乐的另一原因。
增注:一章13节
如果保罗是在罗马写信,这里一定不是指皇宫,或他受审的法庭,而是指御营军;但如果这段经文是指传讯保罗,并即将审问他的法庭,则写作地点一定在某一省内(如,哥林多、以弗所、该撒利亚)。主张写作地点为以弗所的人(见导论Ⅱ 三、“以弗所说”
三、以弗所
所以,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为传统的看法,即保罗是讲于罗马的御营军;其二,即此书的写作时期较早,这里是指驻扎于亚西亚省会的以弗所之议员卫队,或是位于海边的叙利亚首府该撒利亚之卫队116。若采第二种可能性,则可找到支持的石刻,证实在以弗所有此类卫队。在人数方面,这类在以弗所和该撒利亚的卫队,一定比在罗马的少;因此保罗提到的御营全军,可以按字面来解释。
这一段对以弗所入狱说较有利,而对罗马说则有负面影响。罗马的皇家卫队总数达九千之多,要让全体都晓得一个犯人,似乎难得多(虽然并非绝不可能)。
至于保罗与皇家官员的关系,详见四章22节的注释 D
112 可以参考 Lightfoot, 99~104页的全面说明。
113 参下文这个字的增注
增
114 参 Dibelius, 55页。
115 挑战者有 Reicke, 'Caesarea, Rome and
captivity Letter's ' 刊于 Apostolic History and
the Gospel, 277~286页,以及 Bruce, BJRL, 63, 1980~1981, 263、264页。
116 持此看法者有 Hawthorne 和 Robinson, Redating, 60, 77、79页。
B 动机──真诚与假意(一15~18)
15~17. 这一段有各种解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保罗入狱的地方,那教会中究竟是哪一群人传
基督出于嫉妒分争(15节)。有些注释家想把这几节拉出使徒周遭的环境之外,认为这段话只是回顾过往,而没有特别指哪一群人。但是,尽管这段话与前几节缺乏逻辑的关连,这种解释仍不太可能。NIV 加了这是事实几个字,以使译文更平顺。
另一种解释如下。麦卡尔采用摩法特的译本,认为这几节是使徒在前面所提,某些“弟兄”的宣教活动的性质(14节)。保罗说,有“许多”(NIV:大多数;和合本:多半)人从事这项可贵的工作,但动机却不尽相同;接着,他将其区分为嫉妒分争和好意两种。布鲁斯不认为14节的“大多数”有区别之意;但是这个词组的确有区别的含义。
这些传
基督出于嫉妒分争……出于自私的野心、不诚实……出自虚假的动机(15、17、18节)的人,究竟是谁?如果我们接受的观点,认为这群人包括于上述“许多人”所属的大团体(14节)之内,那么,保罗便是特意在作对比。有“许多人”灵性复兴、热心传道,但有一些人传道,却动机不良。因此,这些人不可能是异教徒,用亵渎的话论
基督的名(参:徒十九13);也不可能是传异端者,利用保罗入狱,大肆宣扬错误的教导。这些人一定是
基督徒,可是他们对使徒没有爱心,渴望见到他留滞狱内,也要使他的监禁尽可能难受、痛苦。
这种嫉妒分争乃是针对他个人而发。这样传扬
基督是出于自私的野心,亦即,争取他们一党人的利益117;而他们的目的乃是挑起争端(thlipsis,直译为“摩擦”,是一幅生动的图画,描绘犯人的铁链磨着他们手脚的痛苦)。趁我被捆锁时,亦即,趁他在狱中全然无助、不能自卫时,更加骚扰他。这种传讲只是空洞的借口(希腊文:prophasis;NIV:出自虚假的动机),并不实在。
但这一切计谋在使徒身上并不发生作用。“
基督正被传开”(18节,摩法特),这就足以令他欢欣不已。所以他在苦难中能充满荣耀(参:罗五3)。
还有人对这一段提出其它解释。肯耐迪认为,使徒相当信赖的一群人(14节),后来竟被指为要增添他捆锁的苦楚,这简直不可思议。他建议,将15节上的有些人,与前面的“许多人”(14节)断开,而假定使徒在此改换了一个角度。如此,15节是新的段落,无需回顾14节。可是,有人会质问,15b 节的另一些人又指谁呢?这些出于好意传扬
基督的信徒,必定包括在14节那批灵里复兴、积极传道的人之内吧?
还有人提议,出于错误动机的传道,并不是针对保罗个人。这样的形容符合某些受错误带领的
基督徒,他们或是传反对犹太人的道,因为犹太人(按此观点)造成使徒在以弗所入狱(如:辛格,Synge 的主张);也有可能他们刻意煽动当局的敌意;这样一来,保罗的监禁便更加严重118。照第一种观点,他们错在“结党”传
基督,把传道当作武器(如,痛斥、抨击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对保罗所作的事,而加以反击、报复。照第二种解释,这些传道人的信息,是要推翻罗马的统治,因而引起动乱。他们鼓吹殉道,因为相信末世之前必有苦难,而他们要加速末世的临到。可是,使徒斥责这两种人的作法,并暗示他们只不过“因我的(保罗)捆锁,亦即,因我(保罗)的入狱,而惹动(他们之间的摩擦)。”
对这群神秘人物的较新解释,是指一群
基督徒,他们 (1) 传讲
基督(18节),但却 (2) 强调
基督徒信息的某方面,是保罗不能接受的。他们的动机是嫉妒、仇视使徒,因为他是受苦的使徒,因此按他们的看法,他玷辱了
基督徒的信息。他们另有一套宣教策略,在权势上要超越,在成果上要光荣;要和古代其它的宗教大师平行119。
另一群传道者则出于好意(15节)与爱心(16节)来工作,并且明白使徒是为辩明福音被置于此。这种辩明(apologia,见一7)是指他所受的法律审判。或许我们应当强调福音两字,亦即,他所称赞的这些朋友知道,他们入狱是因着效忠
基督和其使命,并不是由于和当局者在政治上有任何瓜葛。
被置于此,keimai,是军事用语,强调他在狱中忍受艰苦,就像
耶稣基督的精兵(参:提后二3~4);和那些服役的罗马兵轮班看管他类似,他也是在“轮值”。
18. 这有何妨呢?将
tigar 翻译得很合适;直译则为“那又怎样?”对这种动机冲突而造成的状况,保罗将自己的反应简述在此。当他检视周围
基督徒团体的分争,却发现一件至重要的事实:或是假意、或是真心,
基督都被传开了。
这句话完全是指教会内这两群人的动机,而不是论他们信息的内容。使徒憎恶为一己之私传讲
基督的心态,因为这种动机不纯,要触怒他,或让他受苦,但他并没有责备信息的内容──毕竟那是
基督。哥林多后书十一章4节、加拉太书一章6~9节的作者,绝不会容忍错误的教义,或错失反驳虚假教导的机会;从三章2节及下看来,亦是如此。
所以,那反对的群体不可能是犹太主义者,或“假使徒”,就是他在加拉太与哥林多严厉定罪的120。无论他们的动机与原则为何,他们的
基督徒立场仍是明显的。这是保罗最关注的一点,也是他能喜乐的原因。有些人(如布鲁斯书中所提)试图将18节解为,保罗对传讲不同信息的人态度有了软化,和在加拉太书与哥林多书信内的精神相当不同;但这种观点缺乏说服力,并且没有看出那些传假道者所提供的福音,在实质上差异何等大。
117 参 Barclay, New Testament Words,
39~41页。
118 T. Hawthron, ExpT, 62, 1950~51,
316页以下。Manson, Studies in the Gospels and
Epistles, 161页以下将这种引起争论的讲道设定在哥林多,他也相信,一13的
paretorium 亦是在那里。他认为,林前一至四章为15至18节提供了最好的说明。如此一来,此处的各个团体就与哥林多教会分裂的团体吻合。参阅导论Ⅱ “一 罗马说”
一、
对15至17节的另一看法,请参 O. Cullmann, Peter. Disciple, Aposle,
Martyr (
ET, SCM, 1962, 105页以下 )。他认为腓立比书写于罗马狱中,并且指出,这几节所用的词“嫉妒分争”与《革利免前书》所用的相符,该信是写给在罗马的教会,信中提到该处
基督徒对使徒的憎嫌。
但是,这两处的用字并不像 Cullmann 所说的一致。《革利免前书》的钥字,zelos,腓立比书第一章并没有出现(参林前三3;RV;雅三16)。参 Michaelis 的批判,Einleitung, 206页。
119 参 Jewett, 'Conflicting Movements'
, 362~390页。
120 Lightfoot 称这一派为犹太派,但他将加拉太的犹太派和这几节的人作了区分,认为他们代表一种不全备的
基督教观。然而,倘若福音的真理已经岌岌可危,保罗还会用这么满足的态度写信吗?也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是
基督徒,却与保罗为敌,想要藉成功的讲道来令他嫉妒,或许他们感到保罗的个性太强了(Getty)。若是如此,他们就忘了使徒对爱的教导,如,林前十三4~7,“爱是……不嫉妒……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C 面对生死的两难与信心(一19~26)
19. 这里再加上他能欢欣雀跃的第二个原因(18b,是的,而我还要欢喜),因为他满有把握,知道此时能得着两种帮助:从人而来(你们的祈祷),和从神而来(
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保罗不断请求由他引导信主的人为他代祷(参:罗十五30;林后一11;西四3;帖前五25),这一点深深显明他人性的需要。同样,他也完全倚赖那在
耶稣基督里丰富的圣灵(参:徒十六7)。译为帮助的 epichoregia 意思是在内维系与支撑某个物体,好像以弗所书四章16节提到,如韧带般的扶持。究竟他所要求的帮助为何,必须要先澄清本节第一部分,才能明白。这事显然是回顾12节所言,使徒对福音的见证。接着,他满怀信心地瞻望未来的得救,这可能是指他个人最终的得救(参:罗五9,得救的未来式),也可能指他在法庭中能获胜。在此我们要小心,从下一节看来,这里的得救不可与他从监狱中得释放混为一谈,因为那儿还提到死的可能性;但霍桑辩称,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麦卡尔提出第二种解释,颇值得注意。他引用约伯记十三章16节:“这可能成为我的拯救”。在七十士译本中,这几个字与保罗的话完全相同;使徒极有可能是在引用旧约。他满有把握,知道无论是否被定罪,他为
基督而站的立场必定会被显为义;这正是约伯的盼望:“我知道自己……有义”(伯十三18)。
还有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可以将这段旧约引文作更进一步的推敲,假定保罗是与约伯的苦难作认同。如此一来,中心的问题就成为显明“是对的”;对约伯而言,他所渴望的是证明自己的正直,对保罗而言,他则希望他使徒的身分能被高举,令那些因他作受苦的使徒而轻视他、诽谤他的人无话可说。因此他呼求神和人的帮助,以回复批评他的人。
若是如此,他知道他能倚靠的帮助,便是圣灵在他生命中所加添的力量,因为主曾经应许
20. 在他所受的这试炼中,既得着如此的灵里扶持,他便盼望没有一事叫他羞愧,尤其是他被带到审判台前时。或者,这里可能指他身为受苦使徒的角色,令他的朋友感到尴尬(吉威特,Jewett)。相反的,他的“切慕”和“盼望”为:无论结局是被释放或殉道,他都能够放胆(parresia,即,在公众前直话直说)121,高举
基督。
Apokaradokia,这个字亦出现于罗马书八章19节,刻画动人,可能是保罗自己合成的字;RSV 译为“殷切的期盼”,NIV 译作动词“我殷切地盼望”。它描写对未来热切的期待,伸长脖子去瞄前面的景物,“别无旁鹜地专注于未来(apo),好像把头伸出去般努力前瞻(kara, dokein)”;肯耐迪这段话解释得很好。使徒在等待审判时充满信心,他最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无论发生什么,结果都能荣耀他的主。沙甫兹布利爵士(Lord Shaftesbury,英国慈善家,致力劳工阶级之改善,1801~1885)的名言:“任凭一切消亡,只求
基督显大!”回应了使徒的信念;我们一生的生命与事奉,若以增进那位独独配受尊崇之主的荣耀、名声为宗旨,才堪称动机纯正。
在我身上,一语或许可以肯定使徒是在想到前途如何的观点,不过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指他整个人或生或死都让主决定(参:罗十四8;林前六20)。这两大抉择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保罗被释放,
基督将因他继续使徒的事奉而显为大(参24节);倘若判决对他不利,他忠贞至死的殉道仍然能荣耀
基督。这两种抉择在我们看来很艰巨,但使徒却认为其终极目标均相同:为荣耀主,即,
基督的荣耀或尊荣得以维持(葛蒂)。
21. 保罗这一节的宣言十分出名,虽然整体的意思相当清楚,属灵的真理也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连同22、23节来看,这段话多少有些语意不详。上一节对此句话的诠释稍有帮助。葛尼卡和霍桑都陈明,保罗的思想如何从20节的前提继续推演,并达到结论。然而这里并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斯科特的观察为:“此处他的话语跳动不明,反映出他的心思在两种抉择之间摆动,无法达成决定。”但我们必须补充,这种摆动只基于不同的抉择,而不是出于未来的不肯定,因为他清楚,前途完全掌握在神的手中。
这一节有几种解释的方式,伯纳德(Bonnard)将其一一列出。最佳的意思为:“我活着是要荣耀
基督;因此,倘若我死了也能荣耀
使徒的这句话常被解释得太狭窄,视为他个人虔诚的盼望,就如23节的意思一样(参:林后五8,“与主同在”)。对
基督徒而言,死亡即护送他直接面对主,因主必实现
预备行祢纯全旨意,
爱心信心贯彻始终,
无限怜悯印戳至死,
所献之祭方得完全。
22~23. 保罗的思绪在此显然相当激动,因为他的文句断续不工整。22节直译如下:“但如果在肉身活着,对我有工作的成果,那么我将如何选择,我不能明说。”也就是说,我不敢透露自己的偏好。继续活在肉身中(直译:肉体),在此必然是指使徒在世的生命,与“活在罪中”(如:罗七5、18)的意思不同。这句话提供了他未来盼望的基本假设。为了表白他的想法,他假定自己能熬过这次试炼,得着释放;不过在别处,他却没有如此乐观。下一步如何?生命既存留,就表示事奉会继续,宣教的工作可以进一步发展,也更有机会证明
基督是他的生命。这便是有成果的劳苦,ergon,这一个字常用来论他宣教的活动。(参:罗十五18;林后十11;腓二30;又参:徒十五38,及腓一6,这个字也用于说明神借着他作器皿成就的工作。)他的抉择为:或是继续事奉(假定宣判将有利于他),或是以他的血作为他事奉的封印──这点他没有说出来。当心头浮现这两种可能时,他承认道:“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霍桑想要除去人的选择,只从保罗对神旨意的顺服来解释,但这样一来,便否定了保罗白纸黑字所讲的话。
如果我们同意,是由于作者的情绪强烈,文句才出现断续的现象,便不需要假设这一节曾被后来的抄写者改动过。麦卡尔认为,原文应当没有但我在肉身活着以下诸字;他将21节直接连到本节的最后:“因我活着就是
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我不知道该挑选什么。”然而这样一来,就把难解之结一刀斩除;但删除艰涩字句,是否定了句法结构的原则,在这里亦缺乏必要的理由。一个面对生死严肃问题的人,不必期待他会写出流利、细腻的散文。
他所面对的难题,好像从两个极端加压过来,令他举棋不定。他被“两边压逼”(赖富特的翻译),而双方的力量相等,以致让他无法倒向某一边。我被两者拉扯,synechomai,意思似为受外力控制(参:路十二50;林后五14)。但如果按他自己的意思来选择,结果便很明显:他宁可拣选死亡,与
基督同在。Epithymia,情愿,在新约中常用于坏的方面,如,邪恶的欲望、情欲等;这里的用法却不同。他这种强烈渴望的理由为:他确信,死亡即为通往与
基督会面的门户。离开,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在军事上是指撤离营区(马喀比后书九1),在航海上是指将船解缆,离开停泊处(参:提后四6同源的名词)122。
与
基督同在的原文为
syn Christo einai,此介系词词组“几乎一概指忠心的信徒在死后,或
基督再来之后,与
保罗的期待非常单纯,摒除了死后会进入没有知觉的状态,或会在另一炼狱中受管教的想法。坟墓之后的情形,我们多半一无所知,但我们只要清楚已向我们说明的部分,也就够了。“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四17;参:帖前五10),这个应许让我们满有勇气,能面对如葛蒂(Mary Ann Getty)所言的挑战:“死亡的瞬间,是信心最终的考验”。
24. 不过,他个人对在荣耀中“与
基督同在”的渴望,必须次于他对腓立比人的牧养责任。在衡量如何抉择时,不但要顾到他本性的“情愿离世”,也要顾及信徒实际的需要,而这一方的分量比较重。若神命定他要留下来为他们,更是要紧的,这更加配合神对教会的旨意;而在保罗的思想、计划里,照顾教会一直是项重要的因素(林后十一28)。
25. 许多学者认为,这一节开始的语气,显示出一种新的信心。20、23节的气氛凝重,思想萦绕于殉道迫在眉睫,以致麦卡尔写道:“保罗……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命运无他,惟有一死。”这位注释家又说,保罗在此思及他的想望,所表达的只不过是“根据他感到腓立比人对他的需要,而产生的信念”;这样的持续假设语句来解释此节,也未尝不可。
虽然有此可能,但以下却提出了对释放有新信心的理由。是否神赐他先知性的启示,让他有把握判决将有利于他?还是有消息传到,法官的决定可能对他有利?或是在默想之后,他充满信心,感到将平安无事?我们在此只能猜测,因为没有明确可靠的依据。若将这种把握感过度夸大也不正确,尤其从二章17节来看,那里使徒还是回到他难逃殉道命运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不管乐观的理由是否扎实,这节的情绪都充满期待。他的信念为:他将继续(希腊文加上“且持续”,同义动词再重复,表明强调)和他在腓立比亲爱的朋友同住。他期望回到他们当中,再度展开事奉。长进,prokope,与一章12节为同一个字,但这里是指信徒属灵生命的长进,因为喜乐加深,信心扩大。麦卡尔的评论很有见地:“保罗惟一乐见的长进,是他们的信心”;保罗又举自己为榜样,说明他如何不断追求长进(见三12~14)。也许这里的思想也包括:他们的信心,或他们对所认信之道的把握,可以因祷告蒙应允,他平安返回,而更加坚固。若在神的美意中,他能“再到他们那里去”(26节,RSV),他们的喜乐一定会加添。
26. NIV 译:你们在
基督耶稣里的喜乐将满溢,这是意译,将重点放在保罗期待回到腓立比去拜访,而不放在这拜访对他读者将产生的影响。RSV 较保持原文的顺序,而形容:倘若保罗再度回到这间教会,腓立比人的感受将如何。kauchema 的本意为“夸耀”,或“高举”。因着创办人得释放,又出现在他们中间(parousia),和他们同在,腓立比人便可大大感谢神。荣耀应当归给神,因
121 参 W. C. van Unnik, BJRL,
44, 1961~62, 466~488页。
122 参 G. M. Lee 对22~23节的注释,NovT,
12 ( 1970 ), 361页。
123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303页,小注1。
124 完整的讨论见 George, Communion with God,
150~155页,和 M. J. Harris, Raised Immortal ( Marshall, Morgan and
Scott, 1983 )。
125 Jewett, 'Conflicting Movement' , 387页。
126 关于保罗的行程,包括可能有几次到腓立比,见 Ogg, The Chronology of the
Life of Paul,/ The Odyssey of Paul。
Ⅴ 对教会的劝勉(一27~二18)
我们必须视这段为一整体,没有分断;因一章30节的分章出于人为。使徒的思想一直连贯到二章18节,其中包括著名的二章5~11节,那是一首诗歌,讲到荣耀之主的降卑与高升,直回溯到遥远的永恒,
总括而言,一章27节至二章18节是“保罗对教会的期许”。由于有些人思想方向错误,对
基督徒生活的了解有偏差,才导致这段期许的写作。近日对腓立比教会问题的研究,追踪到一种思想,是保罗认为与他的福音不符的说法。其中心为误导的末世论,相信
基督徒团体已经与
基督同复活,在地上就开始天上的生活。实际而言,这些
基督徒相信:他们的生活当摒除困难与痛苦;据此推理,保罗身为使徒却受苦,他们便厌弃他。这种说法的另一面为:他们忘记了
基督徒蒙召,要献身于卑微、利他的事工;因此,自私自利、骄傲等丑陋现象一一浮现,需要辨识、对付。保罗的响应正符合这些需要,以下将说明。他特别专注
基督徒生活的性质,认为必须要“在
基督里”,而
A 面对外敌:要合一与无畏(一27~30)
27. 使徒对未来的盼望,和与腓立比人团聚的前瞻,至此都搁下,而转来谈一个激动人心的召唤和劝勉。保罗开始思想
基督徒团体的内在生命,而背景则为腓立比教会受到的强大压力。
开头第一句话,保罗便将他想望的标准列出:无论发生何事(希腊文
monon,直译“惟一”。巴特解为:保罗伸出警告的手指),你们行事为人都当与
基督的福音相称。这句话讲得很有技巧,将教会内部的情形(在彼此相爱、关怀等实际事务上需要调整、革新)与外在遇到的危险(即28节所示假教师的出现,带给他们的压力),两者连起来说。当然,正如大部分注释家的看法,“敌人”也可能指异教世界和其压迫;但如果保罗在第三章的警告,是接续这里要提高警觉的呼吁,那么,此处腓立比人所受的提醒,便是要防备那批一方面传讲福音信息、教导
基督徒生活,另一方面却与保罗所传的内容不符之人(霍桑)。
Monon 是本节第一个字,有强调意味。因此其意义应为:“在一切之上,付一切代价”,正如加拉太书三章2节。使徒的喜乐不因任何难题受挫,然而,倘若腓立比人不能显出与
基督福音相称的见证,这喜乐便会因忧愁而减损。他还在监狱的时候,他们一定不能让他失望,做出降低教会生活水平的事,或拒绝响应福音的呼召,活出天国子民的样式。使徒以圆融的手法,将标准列出,并鼓励读者做到;然后下文才谈及他们明显的错误和失败。
与福音相称,和保罗其它书信中的话类似(如:罗十六2;腓四1;西一10),那几处经文都坚持,信徒的行事为人应当保持最高的标准。
基督徒的呼召是崇高的。他们身为神的儿女、
基督的肢体、永远荣耀的继承人,已有奇妙的特权。但他们不可只以
基督福音的利益沾沾自喜,也应当牢记:“义务随权利而生”(位高责重),“多给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48)。一个在
基督耶稣里“新造的人”(林后五17),“行事为人”都应反映出感恩的心态,由此证明福音所带来的恩典已经进入他心中(参:约壹三18)。
基督徒在教会中的生活,被比作公民身分(politeia),亦即古代罗马公民所享有的。所以有些注释家将动词 politeuesthe 直译为:“行事为人有如公民”。“让你们的生活像公民一般”是最佳译文,比 NIV 更能传达这个字的意思;而从三章20节来看,保罗在使用“公民”这类的字时,显然想到了当时的背景。在使徒行传二十三章1节,这个动词并不带此意,而单纯意味“我行事为人”(参 RSV)。
腓立比是罗马殖民地,对其诸般特权相当自豪。参阅导论Ⅰ “腓立比教会”
Ⅰ 腓立比教
罗马!惟独罗马魅力超卓,
征服的膀臂遍及各族群,
人类因她冠上同一名号,
浸淫在她情爱的怀抱中127。
使徒行传十六章21节记载腓立比人所说的话,流露出这种自豪的情怀;当然,该城的
基督徒也会以身为该地区“第一大城”(徒十六12)的市民为荣。使徒并没有责怪他们的心态(参:罗十三1~7),却运用这点来强化他们具双重身分的意义。腓立比人是罗马 cives,享有特权,但也有要负的责任!他们也当同样牢记,身为天上的国民(见三20;弗二19),他们的呼召不单是接受福音的好处,也要按照那里的模式来生活。如狄比留的定义,从 politeuma 一字,便可直接指明他们有义务。他说,这个字代表“一群外来的殖民者,他们的组织是家乡的 politeia”的缩影(亦见三20的注释 E
基督徒真正的
以上对相称生活的呼吁,配合保罗可能到访的重大提醒,更具强化效果。无论我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中间,只听见你们的消息,这句话要他们注意,不要等他回来;教会生活应当立刻作改革,让他在远方接到消息,能感到鼓舞。实在说,根据一章7节的强度看来,我们相信保罗与腓立比人非常亲密,对他们的思念极富情感(四1),因此他只要提出呼吁,一定会生效。可是这里透出担忧的语气,可能表示腓立比教会的确有问题;虚假的思想正在散播,保罗希望信徒能有所警觉,明白自己处境的危险。
他渴望见到的,是他们坚定不移,站立得稳,保守合一,同属一灵,表现出狮子般的勇气,奋斗……在任何事上都不被反对者吓倒。四章1节又重复这召唤,要他们不屈不挠、持守见证:“站立得稳”。下面几节加上了“在主里”几个字,可见这里的一灵,heni
pneumati 很可能是指圣灵(穆尔、伯纳德、莫德),而不是呼吁腓立比人要立定心意──如摩法特所译“同样的心灵”,或罗梅尔的意译“内部紧密结合”。圣灵能刚强人的灵,以面对试炼,因此这两种解释并不互相排斥。不过,从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3节与以弗所书二章18节看来,这里似乎主要是指圣灵。这位圣灵首要的职责是保守信徒连于
基督的身体,
另一方面,有人以为,倘若教会的纷争是争执哪一些人恩赐比较高超,如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节的
ta pneumatika,这里的呼吁便可能是一种指正,提醒他们那“一位圣灵”是在
腓立比人面对这些压力,必须以内部和谐为基础来因应。对保罗的福音勇敢委身,以合一作教会生活的徽章,这些都凝聚在奋斗有如一人,synathlountes
一字中。这个单一的动词,出现于提摩太后书二章5节时,没有前置的 syn,“一起”,描绘战争中与竞技场上的比斗,参赛的武士乃进行生死之搏。所加的前置词,意味教会内须有真正同心的团体生活。摩法特的翻译极佳:“肩并肩作战”。这个意象会让腓立比的读者想起方阵战法,即一群训练有素的战士,排成密封的方阵作战。这个战术为马其顿的腓利普所用,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也沿袭(威尔森,Wilson)。
此外,他们的合一还要“心思一致”(RSV),mia
psyche,意即,阵线一致,不因内部的不和与争竞而削弱力量。NIV 译为有如一人,不过 psyche比较是指信徒内在的心境(摩提尔)。教会分裂的状况,令使徒伤心,而仇敌不断出现,更使这情形为教会带来极大的危险。因此,
基督徒的争战具双重战线。消极方面,是面对仇敌(28节),他们必须不被惊吓、不致胆怯;积极方面,他们乃要为福音信仰一同努力。
他们要努力维护的是什么?信仰似乎是他们见证的具体内容,即“整笔”(一次)交付与教会的
基督教真理(提前六20;提后一14;犹3),为要传扬至全世界。“我们列祖的信仰!神圣的信仰”,这是每个世代神子民延续不断的呼吁,在逼迫的日子、教纲松弛的时代,更是如此。“若在福音内涵的事上不能看法一致,就不可能还有一致之处”(莫德)。周围异教徒的仇恨,以及假教师狡猾的入侵(三18以下),将令腓立比人提高警觉,使他们以保持信仰来抵挡后者,并大胆拒绝前者,“不为你们的仇敌丝毫效劳”(28节,腓力斯,Phillips)
28. 腓立比人在勇敢作见证时,应当一点也不被仇敌惊吓。保罗用非常强烈的方式表达这个负面说法。惊吓,ptyromenoi,是个很生动的字,在希腊文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描述马匹受惊四窜奔逃,无法控制。带来这种惊恐的,是扭曲保罗福音之人的力量,antikeimenon,腓立比人必须抗拒、克服。以上这个字应用范围很广,包括福音书内所记
耶稣的仇敌(如:路十三17),使徒在以弗所遇到的反对者(林前十六9),以及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4节的敌
基督,和撒但──与神和人敌对者(提前五14~15)。这个字在本处所指何人,有几种可能性。或许是指腓立比教会内假教师的影响力,也许指罗马当权者,后来他们逼迫教会。那敌对你们的,可能隐约指群众的暴力,腓立比民众(二15)憎恨这幼嫩的信徒团体,因他们纯洁的生活,以及对
基督耶稣之呼召的崇高意识(三14),不断向异教徒的邻人发出挑战与斥责。当地的犹太人也可能煽起敌意,正如帖撒罗尼迦一般(徒十七5);不过,在腓立比的犹太人为数不多,使徒行传十六章并未提到在那里有会堂,而其20节暗示,对犹太人有某种程度的憎嫌。然而,或许有一小部分人会带头吵嚷,让地方人士不同情
基督徒──该城的信徒多半来自异教世界(见导论Ⅰ “腓立比教会”最后三段
Ⅰ 腓立比教
如果我们认真解释一章30节的证据,保罗在那里将他首次到腓立比和写信之时所遇见的冲突,与腓立比教会所受的骚扰,作了一番比较。每一次事件,似乎都是因当地人的反对;若是如此,这说法便对罗马的写作日期不利。在罗马(徒二十八30~31)并没有像使徒行传十六章的逼迫(参:帖前二2)。倘若说,罗马的拘禁到了“争战”(agon)的地步,就必须假设使徒在那里的情形每下愈况。另一方面,在以弗所曾有群众暴动事件(参导论Ⅱ 三 “以弗所说”
三、以弗所
若说保罗在此暗示的人,是诽谤他、反对他的教导,是认为他软弱与受苦的生活特色不配称为使徒的人(即林后的背景;参:林后十一13,十二13),采信度似乎更高。如此一来,保罗的争战便是:保守他对
基督徒生活的教导,以及他本人使徒的身分。29节是此一解释的钥匙。这样,腓立比书与哥林多后书的背景便大致雷同,即,约公元五十五年,保罗在以弗所之时。
信徒遭到攻击,而在试炼中坚忍不拔,成为两项事实的信号:他们的仇敌必然“沉沦”(如三19,“毁灭”),而信徒本身必然“得救”。神乃是整件事的负责人,这是出于神一词的含义。本挪特举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4~7节为例,评注道:“他们所忍受的逼迫,是神所打发来的;他们必须扎实抗拒,就会有得救的把握”。
腓立比人受攻击的事实,有两方面含义;不过霍桑129的解释却另有一番新意。他认为,腓立比人对福音的忠贞,被敌对者引作附从这信仰者必毁灭的证明。但按一般的读法,苦难成为反对福音之逼迫者必亡的铁证,亦成为忍耐到底之信徒得着永远救恩的确据。参阅:马可福音十三章13节,和罗马书十三章11节,便明白“得救”在此指坚忍之信徒最终的情况,但其中也包括在试炼中神对他们的眷顾、保守。腓立比信徒要坚立于使徒的信仰,不因患难动摇;但惟有主才能使他们有力量,在邪恶的日子里仍站立得住(弗六13;参:罗十四4,在另一种情境中,也同样有人的责任与神的恩典交互作用的现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一个世代,不敬畏神的权势、逼迫教会,都是对信仰极大的考验。为何全能、全爱的神竟容许他的百姓受苦,被世上邪恶的势力蹂躏、施虐?在这类困惑和恐惧之下,腓立比幼嫩的教会可能觉得非常沮丧,以致否定神的能力或
另有人读这几节时,认为“敌人”是指那些诱惑腓立比教会的人,让腓立比人误以为,
基督徒的经历不应当有苦难。信徒已经“在
基督里复活”,并得“完全”(三12~15),因此今生将不再受试炼。保罗必须扭转这种错误的观念。他说明,苦难原是
基督徒见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忠诚的标记──能显出神的信实,因
29. 虽然外在反对福音的力量极其凶猛,但神仍旧掌权,执行
30. 保罗陈明,腓立比人的苦难,和他蒙召要受的苦,之间有类同性。同样的斗争(agon),是使徒与教会都参与的。这里所强调的字无疑为同样,用鼓励的语气提醒读者,他们虽远在腓立比,但同样为信仰而战,可能要抵挡的扰害者也雷同(参28节);不仅如此,他们也领受同样的恩典,透过那位爱他们的主,可以一同得胜有余(一7)。
他们已经听见他入狱,也一定关心他被囚的生涯究竟如何。他成为带锁炼的领导者(一13、17),令他们感到困惑。他的信至少会在这方面让他们宽心。他的锁炼已显明是“为
基督的缘故”(一13),在十字架的旗号下作忠诚的仆人130。虽然前途未卜,与仇敌的斗争猛烈,外有争战、内有惧怕,但他仍能以充满把握的心克服沮丧;他们因此可得鼓励,在所面对的斗争中作出同样的表现。Agon在别处用来形容他停留腓立比期间,身体受到的患难(帖前二2:“强大的反对”),以及歌罗西书二章1节的“竭力”。而哥林多后书一章8~10节也有类似的背景。
127 引起 T. R. Glover, Paul, of Tarsus
( SCM, 41938
), 123、124页。
128 参 R. P. Martin, The Spirit and
the Congregation.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12~15 ( Paternoster / Eerdmans,
1984 ) 论及错误的末世论和对属灵恩赐的骄傲自夸。
129 参他的文章,Hawthorne, ExpT, 95, 1983,
80页及下。
130 参 E. Stauffer, TDNT, 1, 139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