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每日研经丛书


以赛亚书第六章
天庭的异象(Ⅰ)(六1-8)
在第六章中,我们找到了有关先知生平的最早和注明日期事迹,而这通常就是视为他的蒙召。但问题立即就产生出来,为何这件事不像耶利米与以西结一样,出现在该书的开首呢?其中一个解释,就是将这段视为六章一节至九章七节历史叙述之不可分割部分,而这个历史段落因着一些以往提及的原因,被插进了一系列的‘祸哉’与五章八节至十章四节的其他预言间。这个段落的主题是先知与君王的冲突,对 神的信心与政治的样宜之间的张力,这张力特别是当亚述首次进侵以色列时表现出来,并且将贯穿于前五章经文中的外敌入侵的审判主题加以扩充。另一个解释是将首五章经文视为第六章的背景,使我们明白甚么叫‘嘴唇不洁的民’(5节)。以赛亚是在充满贪念、狂傲、酗酒、不义、压迫与凶杀的地方传道,是面向一群以‘舌头和行为,与耶和华反对,惹了他荣光的眼目’(三8)的人。
但这些章节的编排还有另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根据一章一节的标题,先知的异象是开始于乌西雅王死之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接受这字面意义,那第一至五章应该发生于乌西雅王时期(主前七八七至七三六年),因此便大概与阿摩司书及何西阿书同时期;第六章开始了属于接续他作王的亚哈斯时期(主前七三六至七二五年);而其他章节(参卅六1)则来自接续作王的希西家时期(主前七二五至六九七年)。第一章一节与六章一节之间的表面矛盾很容易解决,只要我们接纳以赛亚不是第一次看见天庭(heavenly court)的异象,而是‘当犹大王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执政的日子以赛亚所看见,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1)许多异象之一。
通常人会以‘乌西雅王崩的那年’,大概是主前七三六年,作为先知生平与经验的转折点,因为这是以色列历史的分水岭。首先,这标志着一段漫长与昌盛统治时期的结束,这种昌盛可见于军事上的功绩、辉煌的建筑与农作物收成,‘因为他(乌西雅)喜悦农事’(代下廿六6-15)。乌西雅王去世那一年也标志着亚述的势力,在余下的整个世纪、开始威胁以色列与犹大(王下十五17-31,乌西雅又名亚撒利雅)。早在主前七三八年,我们听见提革拉
不过,在本章的头两节,并没有特别提及圣殿。在大多数英文译本中译作‘圣殿’的这个字(hekal),通常可指‘宫廷’,而无论这情景是发生于甚么地方,总是带着一分王室的尊荣。诗篇十一篇四节便是具启发性的例子:‘耶和华在

天庭的异象(Ⅱ)(六1-8)(续)
由撒拉弗所颂唱的短诗,在犹太与基督教圣礼传统中,成了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这首诗是犹太人每天早祷所唱颂的,而在基督教的崇拜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于圣餐礼的祝圣文中。在基督教的用语中,这首诗名Sanctus(拉丁文指三圣颂Holy),或Trisagion(希腊文指三圣),而犹太人则称为Kedushah(希来文指三圣颂Holy)。它在礼仪中的功用可追溯至其首次在圣经上的出现;在以赛亚书六章中是由撒拉弗彼此对唱(‘彼此呼喊’),在启示录四章则由各个活物不停地颂唱,‘俯伏在坐宝座的面前’(启四10)。
基督徒自然会从这首庄严的诗歌中看到‘三一’的真理。希伯主教著名的三一主日诗歌便是佳例之一:
圣哉、圣哉、圣哉,全能大主宰!
天上地下海中,万物颂主圣名;
圣哉,圣哉,圣哉,恩慈永不更改,
三位一体 神,父、子、与圣灵。
犹太人的解经家将‘圣’重复三次,是指 神圣洁的彰显,第一于天上,第二于今世,第三于来世。这个观念部分可见于教会最经常使用的祝圣文:
圣哉,圣哉,圣哉,天地万军之主 神,
主之荣光,充满天地,
愿荣耀归于至上之主。
事实上这种三迭的格式在礼仪的语言中,并不罕见,好像在‘亚伦的祝福’(民六24-26)所阐明,随着颂唱或经常默想的人,来加上创新的解释。
先知在他可怕的异象的上下文中,想向我们说的,就是圣洁乃是他信息的核心: 神的圣洁,人的圣洁,可以致人死地的圣洁,亦可赦免人的圣洁。在整本以赛亚书六十六章中,每次的启示总是提及一个重复出现的名号:以色列的圣者。他可能是第八世纪的先知,特别是以赛亚,发现了圣洁的真正性质。在异象中, 神是完全圣洁,坐在高处,被完美的侍者包围,这就突出了人无论在圣殿或其他地方,都不能凭着有限与不足的力量,来成就圣洁。我们曾听过犹大领袖的假冒伪善,他们以毫无瑕疵的敬虔,来实行所有的礼仪律例,但却活在不义与败坏之中,以色列的圣者说:‘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一15)圣洁与公义是不能分割,你不能二者取其一。
在古代的传说中,人会因不守礼仪律例与法则而被击打致死,像亚伦的两个儿子(利十1-3),或可怜无知的乌撒(撒下六6-7),或甚至是乌西雅王自己,虽然在乌西雅的例子中,礼仪上的不忠是带有高傲与邪僻的态度(代下廿六16-21)。但对以赛亚来说,圣洁是道德的问题,而不洁不单是指礼仪上的不洁,像和样禁戒的食物(利十一章),或患大
撒拉弗颂唱的另一个主题,是万军之耶和华的荣耀。这是创造的语言,使人想起诗篇第八或十九篇,或以赛亚书四十章(该章与第六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如前所说,这也带有道德的含意。在宇宙浩瀚的美妙与秩序之前,谁竟敢这样专横?更有甚者,这是天父世界,人有责任来照顾与保护士地与人民,这是人切不可忘记的。正如我们所见,先知批判的许多罪恶,都是人误用资财来达到自私的目的,并且漠视或剥削有需要的人。这是天父世界,如果你破坏了任何一方面,你就是‘辱没造他的主’(参五12)。
第四节描述这异象对先知与圣殿的影响。他觉得整个建筑物都在摇动,好像耶和华在火中降临西乃山(出十九18)。先知就如摩西一样亲近 神,带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他说了一个罕见的字,其意思可能是‘我灭亡了’,而所强调的也是道德方面的意义。这一种可怕的异象经验是常见于先知文学中。耶利米把它形容为‘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二十9);以赛亚在别处称为‘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廿一3)。因此,很多时候 神或天使所说的话会是‘不要害怕!’(例出二十20;士六23;路一13,30;二10)。以赛亚却只能回答说:‘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5节)。
但以赛亚的经验却与亚伦的儿子、可怜的乌撒或乌西雅王迥异,他至终所得着的不是死亡,而是洁净与饶恕。以红炭来作洁净礼仪之用,圣经中并没有其他例子。在玛拉基书中,是有用火来洁净的观念。(玛三2-3),而也有含蓄地以火炉来比喻审判,人藉此得着炼净(例如赛一25)。但这些经文所描写的与以赛亚在第六章的经历一分不同。而较接近的,可能是在诗篇一百二十篇中,要以‘炭火’来惩治‘说谎的嘴唇’与‘诡诈的舌头’(参4节)。如果这是古以色列传统对毁谤的看法(雅三5-6亦可能适切),那么先知的异象有点儿古怪,因为对以赛亚来说,圣洁的性质是道德质量上的,不是礼仪上的。而他嘴上的火使他得着赦免与希望,却不是‘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雅三6)。或许这就是后来在耶利米骨中燃烧的火(二十9),现在进入了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一章九节提供二者的联系,这里随着的经文也一样。
当先知被赦免之后,他就听到 神与
先知对犯罪的百姓之使命(六9-13)
接着先知便透过两个审判的预言,来表达苦涩的启示信息。第一个预言宣告悔改为时已晚(9-10节),第二个预告毁灭即将临近(11-13节)。二者藉先知尝试为他的百姓代求而连在一起:‘主,这到几时为止呢?’这是先知从心底发出的哀式呼嘁。一些熟悉的诗篇亦表达此观念:
‘耶和华阿,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
我心里筹算,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
(十三1-2;参七十四10;九十13)
正如基督在十架上‘被遗弃的呼喊’(诗廿二1;参可十五34),这并不是期望答案的问题,而是请求救助的呼喊:‘不要永远这样下去!不要离弃我们’当阿摩司知道他的百姓未来的命运时(摩七2,5),他便为他们代求;摩西愿意为百姓献上他的生命(出卅二33)。在以赛亚的传统中,第五十三章是最高地发挥了此主题,耶和华的仆人被形容为‘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12节)
‘主阿,这到几时为止?’第六章这句短话揭示了以赛亚对他的城市、土地百姓的爱,而他面对的使命是何等艰难。但是像耶利米(七16)一样,他不为他的百姓代祷,因他们注定要死亡。首先他要告诉他们:‘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他要使他们无知,瞎眼与硬心;尽一切所能来阻止他们看见自己的错处并悔改。在正常的情况下,先知本来是要向他的听众教导智能与传递知识,并且在他们心里,挑起属灵的复兴,但以赛亚却被命令来定他们的罪,这里透露了十分鲜明的‘反讽’(irony)换句话说,他们是无可救药。这个当然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完全能够明白的观点,并且为该世纪后期所发生的悲剧所证实。后来的作者常要在许多经文中,甚至是从这段经文中(参下文),寻找盼望的种子,不过有许多其他的先知抱着相反的态度。例如约拿,事实上这就是本书第四十章作者的观念。我们无需为着 神不给予人悔改而感到难过。本段经文严峻的公义是配合前五章道德上的可怖情况,而这是 神的性情所必须包括的。我们也无需解释这段经文,以为它受了先知向百姓工作的失败所影响。这段经文是公义的 神以冷讽的口吻,向那些辱没
留意这里曾出现两次的带有讽刺意味的‘这百姓’一词,没有出现那个更温情的‘我的百姓’一词。
第十节描写了先知受命去使百姓得着致命的疾病。有三个器官分别受到感染:心,英文译作‘心思’或‘心灵’(mind,希伯来文作leb,系指人的理智,而不是感情);另外就是眼睛与耳朵。按照这节最的话,它们是没法医治的。区别‘眼睛看见,耳朵听见’的先知,和盲目与迟钝的百姓,新约圣经也有出现,并且是引用来解释比喻的作用:‘ 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可四11-12)。
第十一至十三节描述的审判,包括了几个熟悉的形像与观念,但也有一些不寻常的特点。第十二节好像是说到离别,可能不是预言最早的形式。这点也可以由‘耶和华’是第三人称看出;在其余的经文,
‘你必不再称为撇弃的,
你的地也不再称为荒凉的,
你却要称为我所喜悦的,
你的地也必称为有夫之妇……’(六十二4)
其余的描述是接续第五章留下的。整个地上的城市、人民、房屋都会被蹂躏。就好像一场森林大火焚毁了沿路的一切东西,包括最巨大与最古老的树。就是‘栗树’与‘橡树’的意思:后者(通常译作‘橡树’)是特别与古代的圣所有关(书廿四26;士六11,19),前者常用作骄傲力量的象征(例赛二13;亚十一2)。即使这些也会被 神审判的火吞灭。
第十三节的下半节十分难懂,我们可以比较一些不同的英文译本的意义:
‘虽被砍伐,本体却仍存留。’(钦定本)
‘虽被砍倒,尚有残干在那里。’(标准修订译本)
‘在圣山之处,有圣柱发出’(新英译本)
明显地,译作‘本体、残干、圣柱’的字就是关键的字眼,因为这就是余民,代表灾难后所有留下来的。无论这些字有何含义,都被视作先知最后的话中的‘圣苗’,而这就是最重要的意思。无论这场毁灭是何等浩大,但却有一枝残干或枝条会幸免于难,从它要长出‘耶西的本’(参十一1),‘公义的苗裔’(赛四2;耶廿三5;卅三15),并日期满足的时候,‘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1)。
在本章结束的解释附注,就是在审判中指向盼望的光明,很不像是出于原本的预言。正如我们先前指出,以赛亚认为百姓是完全绝望。但十一节的哀求:‘主阿,这到几时为止呢?’却流露了先知仍对百姓存有一份同情心,这便将完全的破灭转化为盼望的预言。以色列会被火焚净,但有一位新生王将兴起,替这地带来公义与平安、智慧和聪明(十一1-9),取代以前的腐朽。这就是后来犹大人对他们那位出自大卫的弥赛亚所持的信心,就是一枝象征完全毁灭的‘残干’,也转化为希望的象征。今天被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的异教派(dissident sect)嘲讽的这种犹太人的解释,他们的文章说道:‘这样的残干怎可成为圣苗?’但古今来,对犹太人与基督徒来说,本书预告了那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九6)的大卫之子的来临,在这背景之下,这段经文的意义是清楚不过的了。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每日研经丛书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