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旧约   新约   圣经对照   耶稣生平   爱的真谛   意见反馈   
 





A A A A A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第二章
Ⅱ 第二首哀歌(二1~22)
  这首哀歌对于降临南国的浩劫,有更详尽的描述。它的生动和有力显见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实录。
A 神对子民的忿怒(二1~9)
  神的忿怒就像乌云般笼罩犹大,准备要倾全力而出。神的忿怒必导致锡安城全然衰落,这里的比喻有些改变,以“锡安女子”来喻锡安城。这比喻常见于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且在哀歌中亦颇常出现(参:赛一8,四4,五十二2,六十二11;耶四31,六2、23,等等;和合本有时作“锡安女子”,也有作“锡安城”或“锡安的居民”)。以色列以为她和神立了约,所以享有特权地位,但对这地位在道德和属灵上的重责大任,却似乎浑然不知。如今她的降卑既突然且彻底,令她难堪地降到甚至低于其他民族。一度荣耀万分的京城不仅被夷为平地,而且一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所,亦遭仇敌玷污。耶和华神圣的居所(参:诗一三二7)已经毁坏,为要突显神对选民的忿怒到了何种地步。RSV 的住处指的是牧羊人和羊居住的处所,所以应该就是犹大空旷的村落区域。这些没有防御的住处和下一句固若金汤的城池,成了一大对比。以色列在神的旨意中,原被命定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却因纵情声色和拜偶像而玷污了自己。现在神已给予犹大最后的羞辱,
  马索拉经文在3节提到 qeren(角),角是旧约最常用以形容能力和力量的象征,意指当神的忿怒如席卷而来的潮水般横扫南国时,即使防御最完善的堡垒,都无力抵抗。神不再以大能阻隔在
  神的子民不断地背道,使得神极其不满,所以让他们受到应得的处罚。RSV 的悲伤哭号(5节),未能贴切地以英文表达出两个希伯来文同义字 ta
~niyyah(哀伤、悲痛)和 ~nniyyah(悲伤、哭号)的押头韵和尖锐感。神的帐幕(AV、RV、NEB:会幕)虽然并非坚固的建筑物,但却是神圣的,代表着神与
  7节形容耶路撒冷在最令人惊恐时所遭的劫掠。甚至宏伟壮观的所罗门圣殿,亦即几世纪以来全民的骄傲,也无法幸免于难。从前面提到的祭坛和圣所得知,宫殿的墙垣即指围绕圣殿及附近建筑物的外墙。圣殿只是一群建筑物其中的一栋,共花了七年的时间建造;而王宫则花了十三年。这时间的差异,或许是因为圣殿可能原本是建来供王室敬拜之用。然而,这里所描述的喧嚷(参一15)来自于得胜的敌军,而非以色列敬拜者欢乐的喊叫。
  8节的城墙是一转喻,以围墙代表它所围的,亦即耶路撒冷城。神所定意的毁灭,惊人地见证了犹大的创造者满有主权的作为。正如盖房子的人在建造时仔细地丈量,神在毁坏的工作中亦同样精确,以确保拆毁之彻底。这样的命运在基督教时代初期又再次临到耶路撒冷(参:太二十四2;可十三2;路十九44,二十一6)。该城所有的防御都被破坏殆尽,好像地将一切吞灭了。在申命记五14,十二15和十四27、28,saar(门)一字均用以指该城本身而言。
  犹大的神藉耶路撒冷的倾覆,表明自己的公义。
  由乌利亚的例子得知,并非所有耶利米时代的先知都是假先知,不论他们是否参与敬拜的事奉(耶二十六20~24)。就算是被耶利米抨击的那些先知,至少在社会上有其一定的地位。他们被斥责主要不是因为自称是先知,乃因他们是假先知。被掳一事,终于向众人显明了神的旨意,也使得对平安昌盛抱持虚妄安全感的人哑口无言。同样,那些可能支持耶利米责备假先知的人,此刻亦闭口不语。
B 饥荒造成痛苦(二10~13)
  在由族长统治的文化中,长老很可能就是家族的领导人,虽然在民数记十一25,七十位长老被指派和摩西分担管辖百姓的责任(参:出二十四1)。在刚进迦南地初期,每个城市都设有长老,负责管理当地诸般事宜(参:申十九12,二十一2;士八14,等等)。被称为“以色列长老”的全国性团体,无论在被掳前后都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曾要求立一个王(撒上八4),而且他们的地位亦得到以色列和犹大诸王的认可,包括所罗门(王上八1~3)、亚哈(王上二十7)、耶户(王下十1)、希西家(王下十九2),以及约西亚(王下二十三1)。如今地既已荒废,长老们亦无必须履行的责任。他们对被掳之灾束手无策,哀痛逾恒。扬起灰尘落在头上,是表示悲哀的举动(参:伯二12;结二十七30)。穿上粗布(和合:麻布)则象征为死者哀悼(创三十七34;撒下三31等等),以示为罪悔改(王上二十一27;拿三5,等等),或代表为个人或国家之不幸而哀伤(斯四1;伯十六15)。这种布通常由山羊毛制成,且是黑色的。
  AV 在11节提到肠和肝(NEB:肠,胆汁),意指情感的搅扰纷乱(参一20)。特别是肝(马索拉:kabed,“沉重”),事实上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古时被认为是掌管心灵的处所之一,所以和深刻的情感反应息息相关,且通常是郁闷的情感。RSV 在此将“肝”译为有类似作用的心。这里描述的悲伤,乃因追忆起耶路撒冷被围时,孩童们遭到的可怕命运而引发。这主题在19~21节和四4、10又再度重复。此处描写的悲惨景象,显然是目击者的实录,且这目击者似乎因此不寒而栗,无法将其从记忆中抹去。当孩童可怜地奄奄一息时,仍在乞求食物,马索拉经文的
  耶路撒冷倾覆的原因乃在于西乃之约,因此作者不可能借着与别人相比较,来安慰耶路撒冷此刻的痛苦(13节)。神的报复已临到锡安,同样地,海亦强行进入护城墙之间的缝隙。人类受苦可悲的一面在于,无辜者经常要和犯错者一起承担罪的后果,耶稣基督便是最佳的例证(参:彼前二22及下)。若将耶路撒冷陷落一事,抽离历史因果的相关事件,或许会觉得神杀害这么多人是不公义、不道德,或不慈爱的。但若整体来看前后事件,犹大的亡国便成了神针对以色列人任意且公然犯罪,实现
C 真假先知(二14~17)
  作者在此指责当代的先知,这也是耶利米信息的重点。作者在这里指出,先知应为国家的命运负大部分的责任。他们非但不提醒百姓西乃之约的意义,反倒宣告完全错误的平安和繁荣之信息(参:耶二5,十15,十四13,十六19,等等),完全漠视阿摩司、何西阿和其他人所发出的严重警告。这样,假先知就等于在鼓励犹大的居民陷溺于荒淫的巴力敬拜之中,而忽视了西乃之约的公义和道德标准。由于假先知并未揭发及斥责全民的罪,因此他们要为全国走向毁灭和被掳这无法扭转的趋势,承担大部分的责任。作者形容假先知所说的话引导人误入歧途,并以最严厉的批评加以斥责。假先知的言辞毫无实在的价值,这点已藉由事情的演变得以证明。如今,犹大在伤痛之余还要被人羞辱。耶路撒冷的仇敌恶意的欢喜快乐(15节),正借着各种轻蔑的操作表现出来(参:耶十九8,二十五9,等等)。大卫的京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其居民的骄傲(参:诗五十2),但现在他们对自我的称许却害得自己被耻笑。犹大的仇敌积压已久的憎恨,此刻趁着犹大无能为力、落魄潦倒之际表露无遗。
  希伯来文字母正常的次序是 ayin 先于 pe,但全书的离合诗结构,在这首诗的16节和之后的两首哀歌中,却不明所以地颠倒过来。被掳之前先知的神学思想早已阐明,神的属性或作为并无善变之处(17节)。耶利米的神谕特别强调神的宽容,并显明预言是有条件的,意指人自己其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来决定神的作为究竟是福是祸。这里提到神所命定的,就是摩西五经中有关违背神旨意神必施罚的警告(参:利二十六1~45;申二十八15~68)。既然犹大不断弃绝神的约,那么将要临到这国家的命运,当然毋庸置疑了。仇敌的军事力量是神所使用的工具,必然会达到神的目的。
D 流泪的祷告(二18~22)
  18节的主题突然改变,而这种情形亦见于本书他处。作者呼吁这痛心疾首的城市向神哀求。马索拉经文的18节一开始是他们的心哀求(RSV:大声哀求;NEB:全心哀求),这里指的是百姓全体,接着是锡安的城墙啊(AV、NEB亦同;RSV:锡安啊)。此处马索拉经文将“城墙”作“主”的同位词。有关将神当作保护的墙,参撒迦利亚书二5。耶路撒冷现正在令人不忍卒睹的悲伤中哀哭,因为她没有使“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摩五24)。她被指示要继续哀哭(RSV:愿你的眼,泪流不止)。马索拉经文作“愿你眼中的瞳孔,泪流不止”,这里以“瞳孔”(AV、RV:瞳人)来代替整个眼睛。瞳孔形容了眼睛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并将其视为极为敏感的器官。在情感遭受巨大压力时,哭泣是深具疗效的行为;而那些刻意抑制眼泪、把不安情绪深藏不露的人,只有让自己陷于更严重的情感或甚至身体的反应之中。参:基督在拉撒路坟墓边之举止(约十一35)、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路十九41),以及保罗在罗马书十二15的劝告。
  更(19节),是时间的单位,整个夜晚十二个小时分成三更,每更各有四小时(参:士七19),因此这里指的是在夜晚每隔一定的时间便发出悲叹,目的显然在于打断余民的睡眠,并提醒他们,他们的悲痛其实就是对他们先前所犯罪行的惩罚。中断睡眠在近代被用作心理武器,用以引导人供出思想上或其他方面之不轨,成效甚高。
  这悲切、哀伤的书卷诗意盎然,所以有一些意味深长的描述。其中倾心如水一词,指的是诚
  如上所述,处女和壮丁被杀戮的后果尤其严重(21节),因为这使得下一代无法延续。虽然毁灭临到百姓,无人幸免,但作者体认到迦勒底人不过是毁灭的工具,他们在神的许可之下运作,用以惩罚顽梗的以色列人。锡安现今学到了痛苦的教训,亦即他们所种的是风,所收的必然是暴风,而且这因果关系完全基于神的永恒不变和前后一致。因此,作者在此并无责难或不公平感,是极为恰当的。作者将围攻犹大的仇敌,比作在猎物上空盘旋的大鸟,让人尤其惊悚(参:太二十四28;路十七37)。马索拉经文 moed(参一15)意即“指定的时间”、“聚会”、“指定的地方”,用以指神圣的节期和会期,以及在指定地点的参与者。以赛亚书三十三20同样称锡安为“我们守圣节的城”,且 moed 一词在诗篇七十四4亦用以指圣殿。而耶利米似乎曾以“四围的惊吓”,来强调在仇敌手中受围堵和被灭的恐惧(参:耶六25,二十3)。耶路撒冷自认是居民的母亲,她所用的描述,是一位母亲会用以提到自己下一代的字眼(22节)。人们对孩童──尤其是男童──有极高的期望,但这只有让他们的灭亡更觉悲惨。──《丁道尔圣经注释》



和合本简体
简体中英对照
和合本繁體
繁體中英對照
吕振中版
思高版
新译本
文理版
King James
New King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Deutch
Français
español
NVI
한국의
한국의 NKRV
한국의 KCB
WEB
丁道尔圣经注释
新旧约辅读
歌曲 成语 词典
|  主页  |  旧约  |  新约  |  圣经对照  |  耶稣生平  |  讨论分享  |  意见反馈  |